时间:2024/5/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秭归。秭归最独特之处就是端午堪比过年,而且不止五月五一个端午节,一次端午三次过。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我国战国时代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宜昌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处处都有古代先贤的影子。

无论是屈原的“求索精神”,还是昭君的“勇敢无畏”,在这里都得到了极好地传承。除此之外,秭归是中国著名的脐橙之乡、诗歌之乡和龙舟之乡。

01屈原的故事

在秭归,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几乎整个五月都是在过端午节中过去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秭归人对这个节日如此沉迷疯狂呢?

是屈原,因为屈原是秭归的儿子,秭归人是屈原的亲人、老乡。秭归是屈原故里,这里的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祀屈原有关。

时王嘉在《拾遗记》里说:“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楚人为之立祠,汉末尤在。”可见至少在战国后期,这位秭归老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水仙”了。

《荆楚岁时记》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隋书·地理志》却说屈原死于五月十五日,两个日子,谁为准确?秭归的乡亲们不去硬性考定日子。

传说,屈原自沉汨罗,托梦给妹妹屈幺姑。幺姑得梦,划着船找寻哥哥,边划船边呼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父老乡亲得知,都纷纷划着船一起找寻。

大家争先恐后划船去找,有的甚至在船头装上龙头,以警示水族不可伤害屈公。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不见到屈原,大家不会相信屈原逝去。

一直到洞庭湖神鱼托着屈原的尸体回来,大家才确信屈原已经离去。

02端午节习俗

几乎每个秭归人都是听着屈原的故事长大的,而纪念屈原的习俗几乎填满整个五月。

民俗认定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为“头端阳”,是大家准备端午的日子。这一天出嫁的女子会带着姑爷回娘家,大家把龙船抬出来,开始恢复性训练;开始准备发面粑粑、烧洗腊肉等等。

03:40

神鱼负尸回来的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十五开始为屈原打转丧鼓,用红漆棺材收殓。“大端阳”是最为隆重的日子,划龙船等活动都安排在这个时候。因为屈原秭归也成了诗乡,每年端午这里还举办端午诗会,以诗会友同时今年诗人屈原。

丧事结束的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对屈原的祭祀才算落下尾声。在这个时候,大家开始举行道场娱乐活动,希屈公和大家一起快乐而不是忧愁烦闷。

03走向世界的端午

端午,可以是满世界飘荡的粽香,可以是屋檐下诗人们的深情吟唱,还可以是龙舟竞渡的声声呐喊,然而端午于秭归人而言,却是揉杂了太多太多元素的一种情感交织。

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虔诚呵护,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还有那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镇乐平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这里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的传说和后人纪念屈原的故事,从而形成了屈原镇的本土特色文化。

现今的秭归依托屈原文化,发展出了屈原故里这样的国家级5A景区,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节,而端午习俗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活动。

在年的端午节,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更是创造了人一起包粽子的吉利斯世界纪录。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美食家宴、赛龙舟等有趣的活动,让文化活动在节庆中“活”了起来,让文化真正走进大众,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124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