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水仙不是一种花。水仙是一个仙。她不知道自己生于何时,似乎鸿蒙之初天地未开、万物未生时便有了她。 水仙一直生活在水里,她也只能生活在水里。她最常去的是河里,她会化作粼粼波光,在河里惬意地晒晒太阳、吹吹风;若是想安静了,她就去湖里,她喜欢湖光的波澜不惊,静若止水,潋滟风平;有时来了兴致,她也会随小溪潺潺奔流,漾着笑涡,在路上活泼又快乐,一会滴溜溜打个转,一会对着石头撒娇发嗔;特别高兴的时候,她就会踏上瀑布,飞流直下,尖啸着从高空跌落,那无数的尘雾和碎末,正是她洒落的欢声笑语。 水仙永远无忧无虑,从不知岁月几何。白天黑夜更迭,春夏秋冬轮回,都与她无关——最多,冬天的时候如果天气太冷的话,她就会变成冰好好睡上一觉,等到来年春暖花开、冰雪融化后再醒来。 水仙只有一个心愿:她想再见海神一面。 很久很久以前,万里天幕之下,大地一片汪洋,到处都是滔滔洪水,海神带着她任意遨游,倏忽飘荡,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那真是一段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 可是,有一个名为尧的人类首领,总是想将她和海神分开,他想把大片的水泽变成陆地。一开始,他任命鲧来治水,海神就带着水仙和鲧作战,一次又一次将鲧击败。后来,人类的首领由尧变作了舜,舜就将鲧流放到羽山,让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 这个大禹,可真是一个厉害的对手:他走遍了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还有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没日没夜地挖山掘石,劳累和浸泡让他大腿无肉、小腿无毛;他整天奔波劳累,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大禹治水后,水仙第十三次冬眠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和海神终于还是被大禹给分开了。 从那以后,水仙就一直没再见到过海神。她知道,自己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了,那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往日的快乐,她只能留在怀念之中。没有了海神在身边,她慢慢地不再咆哮,一天比一天变得驯服、平缓。 水仙觉得这样也不错,并没有什么不好,她只是偶尔会想念一下海神。 她甚至开始喜欢上了那些在陆地上生活的人,他们钻木取火、筑室为巢,他们结绳记事、制礼作乐……看上去幸福富足,一派祥和。水仙最喜欢在河畔听那些田间地头的老者唱歌,他们嗓音浑厚又纯净、韵味沧桑亦自得,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特别是他们在唱这样的一首歌时,水仙每次都有沉醉欢畅之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水仙觉得这首歌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显太平,不染尘味,意境高古,常让她追想起更遥远的从前。 这种歌听多了,水仙就越来越喜欢这些人:她喜欢人们取水饮用、担水浇禾,也喜欢那些女人们以水洗衣,孩子们下河游泳;她不再和人争陆地,什么地方低洼,她就往什么地方流去;她愿意为人洗去风尘、污泥,以及种种秽物,却什么回报也不图;她无形无状,应势而变,大地和人间,想要她是什么形状,她就是什么形状。 后来有一天,一个仙风道骨、皓首苍颜的老者,遇见了水仙。他对着水仙大发了一通赞叹,他说天地间最高的德就如同水一样,因为水总是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总是安心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微之处……水仙后来知道,这位名为老子的老者,是人间的一位圣人。 水仙觉得很欣慰,她没想到天地间还有人会这么懂她。水仙为此快乐了很长时间,那段日子里,她天天随小溪去奔流,在泉水中叮咚歌唱,甚至还去了大川之上放声高歌。 她在一条大川上,不停地欢快奔跑。这一次,她又碰到了一个老者。这位老者,看起来比老子年轻一些,身材高大、面带憔悴,似乎心中藏着许多的忧虑,他看着水仙在大川之上奔跑,就情不自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仙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说这样一句话,因为在水仙心中没有昼和夜的分别。水仙也不懂,为什么这位老者会因为昼夜的更迭流逝而忧伤,因为时光对水仙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地方。 当她知道这位老者名为孔子,也是人类中的一位圣人时,水仙还是对他报以同情之心——虽然,水仙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同情他,但水仙是从心底里希望他能变得快乐一些。再仔细想想,或许,是因为她发现太多人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人与人之间,时不时就会发生战争,有许多无辜的生命被遗弃在战场之上。她和这位圣人孔子一样,希望天下少些战事,多些和平。 自从遇见孔子后,水仙发现在田间地头唱歌的老者绝迹了。孔子倒是也喜欢水,他常常流连在水仙行经的河流、泉溪、湖泊等处。有一次,水仙听孔子在河畔对着他的一群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水仙想,这位圣人孔子应该至少算得上是位智者了,因为他是那么喜欢水、热爱水、亲近水,总是在那里喊:“水哉!水哉!” 孔子喜欢水,水仙也很喜欢孔子,她常常随着孔子的足迹去游荡。 这一天,水仙看到孔子在河畔闲逛时,遇见了一个七八岁的孺子。这个孺子赤着脚,正在一处浅滩上趟水玩,他一边趟水、一边唱起一首很奇怪的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水仙听了这首歌,倒是很喜欢,她觉得这孺子纯真无邪、稚声清脆,有一种纯净的天籁感。孔子听了,对着那孺子高声说道: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水仙不懂,孔子为什么要和那孺子这样说,他说的这句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个孺子似乎也没懂,扭过头就一蹦一跳地跑掉了。 自和海神分别后,已经很多很多年过去了,水仙还是想着能再见海神一面,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水仙已经不再怀念那些和海神在一起,想去哪就去哪、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过去了。但她还是想和海神见一面,毕竟,海神才是她的同类,她对这些年看到的许多人间事,都想不明白,她想去问问海神,或许海神能给她解答。 特别是,孔子离世之后,水仙开始觉得有些寂寞了。毕竟,圣人也是人,不能长生不老,她感觉世上再没有像孔子一样热爱水的人了。而天下的战争,倒是越来越多,每一次的血流成河,都让水仙不快乐,她不喜欢这种血腥气。 水仙还是像从前一样,在波光粼粼的河里吹风、晒太阳,去波澜不惊的湖泊里静处,随潺潺泉溪奔流打转,踏上瀑布飞泻跌落……直到她又遇到了一个叫屈原的人。 屈原为河伯写了一首祭歌,河伯邀水仙一起来听。水仙在九河之上,听到了屈原这一首《九歌·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 水仙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美的歌。她没有想到,人间竟还有这么浪漫的人、这么浪漫的歌,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写歌的人。她听屈原赋离骚、吟天问,一次次如痴如醉,她喜欢听屈原“香草美人”中的雅意和浪漫,几乎要成了一种瘾。 河伯倾慕水仙,追逐了她很多年,但水仙对河伯的爱意却一直浑然不觉。水仙对屈原的这份由衷的喜爱,让河伯有了深深的失落。 水仙想如同追随孔子的足迹一样,陪着屈原游荡。奈何屈原去的很多地方,她都去不了,直到屈原被放逐到沅湘之间,她才再见到屈原的身影。可是,这时的屈原太不快乐,他总是有无尽的悲伤,水仙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悲伤,她也无法抚慰他,让他快乐起来。 水仙在屈原的歌声里,再也听不到那些浪漫、雅意和美,他只剩下了伤悲。水仙想守护着他,却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她想默默地离去的时候,可屈原恰在这时自沉在了汨罗江。水仙一路奔来想要救他,却被河伯阻止了。 从此以后,水仙就再也没去见过河伯。 从来无忧无虑的水仙,从此就懂了什么是忧伤。她越来越希望能够再见一次海神,这已经成了她唯一的愿望。 可是大禹的神威,还在阻止着她。她虽然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却始终无法找到去往大海的路。 人间的战争越来越多,每一次的血流成河,都让水仙变得越来越虚弱。她追逐溪流奔腾的兴趣、踏上瀑布跌落的喜好,甚至连倾听人们歌唱的冲动,都日渐淡薄了。 直到有两场战争,都在水上发生,终于伤到了水仙的元气。这两场战争,一次发生在赤壁,一次发生在淝水;这两场战争,水仙都无力阻止,她只能看着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她变得难以呼吸、行动迟缓。 再后来,有一场连续三年的大旱,是一场很多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大旱。田野里的庄稼都干枯至死,很多的河溪都断了流,天下歉收,没了粮食可吃,人们只好去吃野草、啃树皮,野草和树皮吃完了,饿得实在受不了的人,就易子而食。 水仙看到这样的人间残象,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水仙不知道自己居然会流泪,她不忍这样的事继续发生,就用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飞到了天空之上,她将自己化作了雨,一连下了半个月有余,这是三年来的第一场大雨,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人间又有了粮食可吃。 想要再见一次海神的水仙,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再见海神一面,也就成了水仙未了的心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123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