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626906.html

屈原,想必众所周知,家喻户晓,这里再啰嗦下。

我国著名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等。

其《离骚·楚辞》与《诗经·国风》齐名称为“风骚”(文学的泛称),并且开创了“香草美人”(忠君爱国的事物、思想)的传统,是“楚辞鼻祖”。

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提倡“美政”(君明臣贤)治国。身前楚怀王当权,官至左徒,三闾大夫。

这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左徒,左丞相,掌管一国外交,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但是比外交部大,因为也可以指点国内的事情。三闾大夫,管理王族贵族的教育差事,相当于清朝设立的宗人府宗正。

图片源于网络

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因何投江?因何在五月初五(楚国鬼节)这一天投江呢?

历来古今研究学者,对屈原投江有诸多看法。

第一种,“殉国说”。

宋文公朱熹在《离骚经序》载:“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mi)罗之渊自沉而死。”

清王夫之在《楚辞·九章通释》的序中也持同样观点。正如屈原的“香草美人”,士要忠君爱国,国破何谈小家。眼看郢(ying)都(楚国国都)沦陷,大势已去,不忍看到生养自己的楚国灭亡,而怀石投汨罗江而亡。而这种观点盛行清朝至今。

图片源于网络

第二种,“尸谏说”。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离骚赞序》载:“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

西汉文学家刘向《新序·节士》载:“屈原疾暗世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

司马迁在《史记》的《屈原列传》载:“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虽然有点长,有兴趣的细品)

大致意思是,屈原晚年,楚国朝政腐败紊乱,小人当道,而屈原受到贵族以及政敌排挤流放在外,无力劝谏楚王,而为了让楚王幡然醒悟,以死明志,尸谏之法,投汨罗江而亡。

图片源于网络

第三种,“赐死说”。

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屈原是被楚王赐死。

依据是史籍中有诸多“自溢”、“自刎”、“自沉”、“自鸠”的官吏,碍于官职、贡献,表面给世人看是自杀,实际是被君王赐死。

这点可以从《史记·屈原列传》中“流放”、“迁之”印证说法。而且当时有“刑不上大夫”的俗规,这是给大夫及以上贵族“有赐死而无戳辱”的特别对待,可以说是“优刑”。

而屈原位居左徒,仅次于令尹(掌管政务大权,军政大权,二把手),还担任三闾大夫,所以说屈原的流放,其实是楚王宣判的赐死刑法。

第四种,“南人反秦”说,湖北一带盛行的说法。

说屈原被楚王流放,离开郢都后,不远万里,过洞庭,渡长江,溯沅(yuan)水(洞庭湖之流,沅江)来到现在的湖南怀化溆浦县。

为什么要到溆浦县呢,据考证,溆浦县在战国到西汉年间一直是战略要地,人口很多,经济文化水平也发达。

屈原来此,是想组织黔中人士抗秦救楚,曲线救国。表面是被流放,实则是收到楚王派遣,带着复兴楚国的大任来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学说“南人反秦”。

图片源于网络

当然也还有一些民间传说或者其它说法,大多经不起论证、推敲,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为何在五月初五投江?

一部分学者认为时间上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赶上鬼节,“碰巧”而已。

一部分学者认为,屈原是想追随舜帝而去,畅游仙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屈原在《离骚》《天问》中载“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而舜帝正是当时楚国信仰的太阳神,并且楚人会在五月初五这天拜祭舜帝,选在五月初五,表明屈原想生后跟随伟大的舜帝而去,去实现生前未了的愿望。

图片源于网络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五月初五被命名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政治家、诗人。

而如今,汨罗江水悠悠,而江水之下,又暗藏多少折戟沉沙的故事呢?

终了,一切归于平静,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点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ls/11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