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陈湘源著《洞庭名郡-岳阳历史文化研究文选》书影

第五编 名人目录(湘源文选名人5-1-13)

湘源文选名人5-1屈原与岳阳的历史渊源

湘源文选名人5-2岳阳周瑜墓考

湘源文选名人5-3岳阳鲁肃墓探析

湘源文选名人5-4小乔怎么葬在城墙上

湘源文选名人5-5李白六游岳阳

湘源文选名人5-6平江杜甫墓真伪辨

湘源文选名人5-7华容河畔状元坟

湘源文选名人5-8楚中三杰刘大夏

湘源文选名人5-9从“五里三尚书”说开去

湘源文选名人5-10左文襄公祠纪念世界智慧名人

湘源文选名人5-11坪田牌坊是“乐善好施”牌坊

附:湘源文选名人5-12郭嵩焘故居与墓

湘源文选名人5-13为刘璈执言

屈原与岳阳的历史渊源

陈湘源

摘要: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屈原在岳阳生活了10余年,他从湖湘文化中吸取养料,创作了《离骚》、《九歌》等震古烁今的伟辞,并在此选择五月五日投江殉国,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雄伟的爱国主义丰碑,留下了诸多千古胜迹,使岳阳的汨罗江不仅成为了“蓝墨水的上游”,而且成为升华民族精神的胜地。

汨罗江畔屈子祠

百代词章之祖,中国文学之父屈原,出生于湖北姊归,逝世后葬于湖南岳阳。屈原在岳阳度过了生命中最壮丽的岁月——创作了《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铸造了光争日月的伟大人格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千古不朽、万世崇仰的爱国主义丰碑,使汨罗江不仅成为“蓝墨水的上游”,而且成为升华民族精神的圣地。

屈原于何时、因何故来岳阳

屈原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来岳阳市?屈学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为放逐说。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怀王……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屈原是被楚顷襄王迁放来岳阳的。后经东汉王逸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等,加以发挥,遂使后代学者多从是说。此说只云屈原放逐是在顷襄王时,没有说明屈原来岳阳的具体时间。

屈原画像

二为逃亡说。郭沫若《屈原时代》云:“屈原被逐的地点是在汉北,期间有十四、五年,直到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侵略楚国,把楚国的郢都都攻破了,取了洞庭五湖江南,逼得楚国君臣仓皇奔走,东北保于陈城;屈原自己也从汉北逃至江南,作了《哀郢》《涉江》《怀沙》《惜往日》诸篇,便终于在汨罗自沉了。”据此说推测,屈原放逐汉北的时间约在顷襄王六年,而逃亡湖湘岳阳的时间则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前),不久,便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三为南征反秦复郢说。张中一在《屈原新考》云:“顷襄王二十年(前),楚都郢城面临秦国重兵威胁,主战派和迁都派斗争很激烈,屈原的主张触犯了迁都派的权势,斗争结果,顷襄王决定‘方仲春而东迁’,把郢都东迁于陈。屈原在楚王统一部署下,‘上洞庭而下江’,‘东迁’、南渡沅湘洞庭一带组织民众开展抗秦救国活动。”张中一认为“屈赋是反秦复郢的史诗”,“《哀郢》记述了屈原‘南渡’的原因,《涉江》记述了屈原‘南征’的行程,《抽思》透露了屈原‘南征’的内幕……”“《离骚》是屈原南征三年的史诗,《九章》是屈原南征‘至今九年而不复’的纪实,都是屈原晚年在湖湘活动的文献资料,记载了屈原来湖湘的时间、原因和事迹”。“顷襄王二十九年,屈原得知朝廷已革除自己的左徒官职。……政治形势逼得他走投无路,在总结往事后,作了文献作品流传后世。不久,便自沉汨罗江”。此说屈原是在顷襄王二十一年(前)仲春二月受楚王派遣来湖湘岳阳做组织反秦复郢工作的。

综观以上三说,皆承认屈原曾在岳阳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然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那么,屈原到底在岳阳生活了多久呢?

放逐说。前人没有说明屈原到底在岳阳生活了多久。今人任国端《屈原年谱》载:“楚顷襄王三年乙丑,前年”,“屈原本年见迁,免去三闾大夫之职,而流放江南。屈原当从郢城出发,水陆坐船(应以“兼程”为是)沿长江入洞庭,在君山(即北诸——从张中一说)住了一段时期”。说屈原来岳在顷襄王三年。然后,去长沙住了两年,再“自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溯沅水而上”,在沅水流域、枉渚徘徊留滞了3年。在溆浦居住了3年。再“自溆浦乘船北返至枉诸”,于“楚顷襄王十二年甲戌,前年”,“屈原从枉诸乘船东过洞庭湖至汨罗江(又名洞庭北汊)。居北岸南阳里(今汨罗市城西北七华里处)”。此后,一直生活在汨罗江边,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癸未,前年”,“屈原投汨罗江殉国”。据此,屈原从公元前年抵达洞庭君山,至公元前年投汨罗江殉国,屈原在湖湘生活了18年,其中在岳阳生活了10年时间。郑振铎《屈原传》称:“他在汨罗江边一住九年,……当地人民很敬爱他的。”仅汨罗就住了九年。

逃亡说。说屈原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年),自汉北逃亡至汨罗,创作了“《哀郢》《涉江》《怀沙》《惜往日》诸篇,便终于在汨罗自沉了”。此说没有表述在岳阳生活的具体时间,但从行文分析,其在岳阳的生活时间不是太长。

反秦复郢南征说。张中一在《屈原新考·试论“屈原在汨罗”年代及作品》云:“屈原自顷襄二十二年‘滔滔孟夏’来汨罗至屈原《哀郢》的‘至今九年而不复’,当是顷襄王二十九年了,可见屈原在汨罗‘命则处幽’的时间当在八年以上。”而冀凡在《从九章探察屈原在汨罗》则认为:“屈原在汨罗,自顷襄王二十三年之初至,及二十五年之定居,以至三十六年之自沉,前后长达十多年。在此期间,屈原策划了南人反秦之举,收复江南十五邑;写下了《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万世流传的不朽诗篇,直至自沉飧身。”

以上三说,除逃亡说认为屈原在岳阳生活的时间较短外,其余二说,皆认为屈原在岳阳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事实的确如此,如果屈原不是在这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怎么能创作出如此之多具有南楚文化特色的千古华章,又怎么可能在这里留下众多的遗迹,形成波及世界的巨大影响。

屈原画像

屈赋与岳阳的文化渊源

千百年来,屈学研究者们虽然对于屈原的一些作品的创作时间与原创地点颇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通过对屈赋原作的深入考察,从南楚巫文化的历史背景、诗歌形式、语言乃至所述风土人情,均深深地烙下了岳阳文化的印记,故认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天问》诸篇皆写于湖湘岳阳。

首先是南楚湖湘巫文化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和诗歌形式对 屈赋形成的深刻影响。

胡适在他的《白话文学史》中对先秦南北文学的差异有一个比较,他说:“试把《周南》《召南》的诗和《楚辞》比较,我们便可以看出汝汉之间的文学和湘沅之间的文学大不相同,便可以看出疆域越往南,文学越带有神话的分子和想象的能力。我们看《离骚》里许多神的名字——羲和望舒等——便可以知道南方民族里曾有不少神话。”战国晚期,尽管楚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虽然“楚人接受了华夏的许多理论,然而,他们从楚国的实际出发,往往有所改作、有所改变。……至于社会习尚,则有久盛不衰的巫风”(张正民《楚文化史》)。这种“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长江的阻隔、山川的密集,使湘沅之间相对独立”,因此“较之中原开发要迟,历史的传统在这里更便于沿习”(方平权《关于巫与中国文化的若干思考》)。

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史官文化,因重人事,长于征实;南楚开发较晚,巫官文化,因事鬼神,富于想象。屈赋深深地植根于南楚巫文化的土壤中,故孕育出这朵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文学奇葩。

屈原是南楚湖湘巫文化的继承者和改造者,《离骚》塑造主人公的艺术思维方式是南楚洞庭湖湘巫学思维方式的升华。戴锡琦《屈骚风景线》云:“巫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直至西周,一直是南楚精神文化中的主导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南楚物态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超越中原文化的辉煌成就,而由于源远流长的巫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由于楚地地形复杂,族居分散而带来的文化交流不便,楚人长期未能超越巫文化,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考察,楚地始终是巫风笼罩的神异世界。南楚巫文化,其精神内核为神话传说,其表现形式为祭祀仪式,它是一种由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融合而成的文化体系。文学是文化的形象关照和集中反映,作为文学萌芽的神话传说和文学源头的祭祀乐歌在南楚巫文化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故楚地巫风越是盛行,巫文化越是发达,文学艺术也越是走向成熟。我们完全可以作出下面的论断:南楚巫文化是‘奇文郁起’的屈骚得以称雄于我国古代文坛的母体。”

戴锡琦认为:“正是南楚文化丰富多彩的神巫内容,它的‘神’‘人’一体,‘人’‘兽’一体的大量光怪陆离的形象启发了屈子,诗篇才会有一系列神话故事的生动运用,才会有‘巫’‘吾’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确立和各种奇幻现象的出现;正是南楚文化巫歌巫舞的人神恋爱特色启发了屈子,他才会构思出诗篇巫神恋爱的基本情节脉络;正是南楚神巫披花戴草祭天祀地的浪漫巫俗启发了屈子,他在塑造诗篇抒情主人公形象时才会突出她以香草异卉不断饰容修态的个性特征;正是楚人尊崇‘龙’‘凤’等珍禽怪兽的审美情趣启发了屈子,他在塑造诗篇抒情主人公形象时,才会突出他驾龙骖螭神游天外的上下求索。”

“南楚精神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神巫文化。而楚文学是楚文化的结晶,代表楚文学最高成就的《离骚》,集中体现了南楚文化的精华,究其创作原型,它是一支神奇浪漫的‘巫歌’。《离骚》这一宏伟的政治抒情诗篇是植根于南楚巫文化土壤的一系列神话、传说、巫神恋爱的戏剧性情节与政治诗史的巧妙融合”。

屈原《离骚》的“原型”是源自南楚湖湘的“巫歌”,那么《九歌》呢?它亦源于南楚湖湘的“巫歌”。对此,自东汉王逸以来就多有论述,王逸的《楚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朱熹《楚辞集注》继承了王逸之说,更加强调屈原的加工,“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愿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念不忘之意”。他在《楚辞辨证》又说:“楚俗祭祀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其间,或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主接阴鬼,则其辞之亵慢淫荒当有不可道者,故屈原因而文之,以寄语区区忠君爱国之意。”

《九歌》中只有一篇《国殇》是祭鬼的,它的表现形式至今仍能从岳阳民间祭祀中找到它的影子。卢英宏《国殇与南国祭丧风俗》云:“现在,在汨罗沅湘洞庭一带仍保留祭丧风俗,从这种风俗中我们可看到古代祭丧的影子。当我们看到这种万人面河而跪而拜而叩而吼而祭神的场面时,一方面觉得都是一种愚昧麻木的真诚,一方面又可嗅到那来自远古的风俗气息。……笔者曾在洞庭汨罗一带见过‘答丧鼓’的祭祀活动,一人领说,说一段后,有节奏地敲击几下响鼓。有时是每说一句,其他五人便跟着应和,一般来说,这种丧鼓曲辞很短小。句短:三字或四字一句,讲究压韵,句后的和声是一种类似吼的应声,这种丧鼓有如舞台上演出的诗剧——从今日楚地某些丧事的形式出发,我们推考出屈原时代楚国祭丧活动的形式大致差别不大,只是在语言营造上可能粗糙浅陋直裸鄙俚一些。”作者经反复研读,发现《国殇》是一首整齐的三言诗,仍可供今人传唱。由此可知,屈赋中的不少作品至今还可以找出其脱胎“母体”的大量“遗传基因”。

屈原画像

由于屈原在湖湘岳阳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因此,才会在屈赋中烙下南楚文化的深深印记,陈蒲清《南楚巫歌化伟辞》云:“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考证,楚辞的代表作屈赋基本上作于屈原流放失意之后,故其中有不少南楚地名和风物,如江、湘、沅、澧、洞庭、九疑、溆浦之类。大概屈原放逐后深入民间,了解到南楚的祀神歌舞,便大胆学习,由模仿到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搜集加工,在原有祀神歌词中渗透进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便是《九歌》和《天问》;其次是利用这种艺术体裁抒发自己的感受,缘事而作,这便是《九章》;最后是自铸伟辞以总结自己的一生,写出震烁今古、惊采绝艳的杰出抒情长诗《离骚》。”

湖湘岳阳古代的巫文化对屈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屈原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湖湘岳阳巫歌的美学升华。

其次是风土人情在屈赋中留下的深深烙印。

屈原的主要作品由于是写于岳阳,故记述了不少湖湘的风土人情。除前文所叙江、湘、沅、澧、汨、洞庭、九疑、溆浦等至今仍沿习的地名外,经学者们考订认定为湖湘地名的还有“九河”即洞庭湖的古称,汨罗江为九河之一;“咸池”指东洞庭湖泽;“天津”指东洞庭湖汨罗江天然渡口。“鄂渚”指城陵矶;“方林”指岳阳方台山;“北渚”指君山。汨罗玉笥山以玉竹盛名,故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句子。“磊石兮葛蔓蔓”指的是磊石山的地貌。植物类有芷、兰、菊、椒、艾、荷藕、菱角、杜衡、揭车、蒺藜等。汨罗盛行女巫扮男觋主持祭祀。《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的“女媭”就是扮觋的女巫。这一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今日汨罗之域盛行将“妹子”称“伢子”,是“伢子”的必须称“妹子”,这样,才显得人生的高贵。湖湘一带自古以来就盛行祭龙和划龙舟,它比屈原的时代要早两千多年,它是湖湘原居民族古越族祭龙图腾的遗存,屈原在他的作品里无不突出祭龙和划龙舟,就是最后以身殉国投江自沉也选择在这个极富地方风俗而神圣的日子里,更可见屈原受南楚湖湘文化影响之深(张中一《屈原新考》)。

屈原画像

第三,是屈赋中使用了大量的岳阳方音、方言。

因屈赋的主要作品作于南楚,故其不仅用字、构句有着鲜明的南楚湖湘地方特色,而且,有大量的湖湘方音、方言被屈原熔铸在自己的诗篇之中,从而使诗作充溢着浓郁的南楚湖湘生活气息。林河《论侗族民歌与〈九歌〉的关系》云:“巫歌的语言也对屈赋有深远影响。《离骚》《九章》的基本句式都来源于《九歌》,特别是哪个最富有特色的‘兮’字至今仍存在于沅湘间的傩文化歌谣中。”

毛浦先《从汨罗江方音看楚辞创作地》一文,对屈原作品中文字的古音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把邬霄鸣在《屈赋全释》里将楚辞25篇诗作中的字作的古音注释和王力在《楚辞韵读》中将28篇诗作中的个入韵字全部注出的古音,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其中属于古今读音明显不同的字有个。然后选择了相对封闭、很少受外界方音影响且保留古罗楚音较多的汨水流域中游的汨罗长乐和平江时丰的方音作为代表进行对比,结果是读音基本相同的有10字,相近的有33字,共计43字,占字的30%。在这43字中,完全为汨罗江方音独有读音的字26个,占43字的60%。这说明,屈原在诗歌里运用了汨罗江方音入韵,必然在汨罗江流域生活了一段较长时间。由于汨水流域中游的方音中的楚音成分是在南朝梁以前形成的,因此,楚辞的入韵字读音无疑是以古罗楚音为依据的。

刘晓南《屈赋与湖湘方言》一文认为,屈原创作高峰期在中晚年。“这个时期,他长期窜处沅湘汨罗,‘游于江潭’‘行于泽畔’‘出见俗人’‘行遇渔父’。这样一种文化氛围,这样一种创作环境,加之无限的忧国忧民情思;国家民族的兴衰,当地百姓苦乐,随感为辞,汇合作者喷薄的诗情,倾泻而出;因而不得不刻印上许多湖湘风情,在语言运用上,也有较多的湖湘方言入赋。”虽因文献不足,难窥湖湘古语入屈赋之全貌,然经作者深入考察,仍于该文中列举了十数例,如《离骚》“慎相道之不察兮,……相下女之可诒”之“相”,即“看视”,今岳阳人仍称“看视”为“相”,读音近向,如说“我到那边去看下”,则说“我到那边去相下”。又《橘颂》“曾枝剡棘”,草木之刺扎人,岳阳人仍谓之“棘”人,读音近鸡。又《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今岳阳人称背后讲人坏话为“诼拐”。又《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今岳阳人称时间晚说“晏”,读音近按。又《思美人》“览涕而眙”,“眙”直视也,今岳阳仍谓直视为“眙”,如“人到哪里去了,我去眙下”。

上述屈赋与岳阳文化的深厚渊源,完全可以证实屈原的大部分作品的确写于岳阳。

屈原在岳阳留下的遗迹与影响

屈原的故乡或曰出生地,至今主要有四说。一为王逸的鄢郢说,二为袁山松的秭归说,三为江陵说,四为沅湘说。最近周笃文又有屈氏封地乃临湘之说。对此,屈学界争议不休,而屈原的殉国地却早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就已确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数千年来,对于屈原曾经在岳阳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并于此投江殉国则是没有异议的。

屈原的确在岳阳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亦可从岳阳至今仍口口相传于民间的众多传说故事予以佐证,屈原如果不是在这里生活了较长时间,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传说故事存在于民间的。据任国瑞《屈原与汨罗》一文统计,“从秭归、郢都(江陵)至江南,关于屈原的故事现有80多个,而流传于汨罗一带的就有33个。即《游罗城》《南阳庙》《月亮光光》《送寒衣》《濯缨》《渔父》《夜读离骚》《桃花洞》《大水不淹钓鱼台》《笔架山》《拜墓遇仙》《宝石鱼》《汨罗泪》《沉沙港》《屈原的白骥》《五月端阳》《汨罗江上水倒流》《望爷墩》《绣像》《一女打金头》《罗裙负土》《剪刀池》《招魂》《金鸡岭》《江潭无草》《文章会》《贪官祭“屈”》《祥云护尸》《屈子庙的来历》《端午澡》《阴龙船》《寿星亭》《祭礼》等”。此外汨罗还有《黄狗坡》《饮马塘》及岳阳县流传的《屈原与相公岭》《屈原、钓鱼台、大王洞》等,在岳阳共计有37个。这些故事以屈原与岳阳为主线,融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历史传说、风俗传说于一炉,它们以屈原为风范,表达了世代岳阳人民对政治家的鲜明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岳阳人民爱国惜贤,不畏权势、支持正义、坚持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的优良传统和行为准则。

纪念屈原的遗迹,笔者据典籍与方志记载初步统计全国共有74处。除9处在外省外,其余65处皆在湖南,而岳阳却有41处。外省遗存于湖北6处:秭归屈原故宅、屈田、女媭庙、屈沱,江陵濯缨台和监利濯缨台;安徽2处:池州忠洁祠、望江忠洁侯庙;四川1处:忠县屈原塔,共9处。湖南65处分布于下,湘西7处:溆浦招屈亭,辰州乡贤祠,黔阳三闾大夫庙、三忠祠,芷江昭灵庙,澧州三闾大夫洞、三闾祠。湘南6处:零陵屈原庙、祁阳昭灵庙、道县三闾大夫庙、桂东三闾大夫祠、武冈招屈亭和邵东招屈亭。湘中5处:长沙三贤堂、屈贾二先生祠、三闾大夫祠,湘潭岸花亭、三闾祠。洞庭湖区其他县市6处:沅江招屈亭,益阳桃花洞、凤凰庙、天问台,常德招屈亭、三闾大夫祠。岳阳市41处,现按县区分叙于下。

岳阳县4处:

三闾故宅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太平寺,旧传为屈原宅,盖屈原被逐寓此。”故宅虽仅存遗址,但寺庙至民国年间犹存,后在此开办学校,即今新墙中学。抗日战争前庙内还供奉有“故三闾大夫屈公讳平之神主位”,联云:“兰草还生,此地曾留夫子迹;楚王何在,至今犹道相公家。”庙毁于抗日战争。张中一先生在《屈原故乡考》一文中引述关于屈原故乡诸说时云:“一说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县)东太平寺。”

钓鱼洞?《岳阳市地名录》载有《钓鱼洞里吊屈原》的故事:“‘行吟憔悴过层冈,马迹渔矶认渺茫。山下有兰堪玩赏,洞中无日不闻香。一生筹策防秦敌,垂死留心悟楚王。为惜谗伤流放后,国门从此毁藩墙’。这首诗,早年流传在饶村公社朱公桥一带地域。相传这里曾是屈原到过的地方,有个叫做钓鱼洞的峡谷,就是因他得名的。……中游岸边有大石一块,据传屈原曾在石上钓鱼。后人因称这块大石为屈子石,还在石旁建了一座三闾大夫庙。这条深长的山谷,也就被称为‘钓鱼洞’了。”

三闾庙 清道光《洞庭志》载:“三闾庙在巴陵县二,一在县南三里湖岸,一在县东(南)六十里新墙河岸,俱祀楚屈原。”学者们认为,屈原与楚王相约“上洞庭而下江”,岳阳县是屈原“上洞庭”的第一站。

平江县3处:

屈子祠 同治《平江县志》载:“在平江县东南屈家巷,古建,祀楚三闾大夫屈原,宋县令杨寅重建。”

忠孝双庙 同治《平江县志》:“在平江县西,宋县令杨寅建,东祀楚忠洁侯屈原,西祀秦孝女罗氏。”

三贤祠 同治《平江县志》:“在平江县西,明嘉靖十四年知县沈越建,祀楚三闾大夫屈原。”

湘阴县3处:

三闾祠《湘阴县志》载:“在湘阴县署东南隅,庙一寝一,有房无门,广深计五丈,祀仪如汨罗。明嘉靖二十年,知县梁汝璧建,罗奎有记。年久半为居民侵占。国朝乾隆二十年,知县陈钟理清查归祠。”

三闾祠《湘阴县志》载:“在菱子市。”即今湘阴县西临资口镇。

名贤阁《湘阴县志》载:“在湘阴县北五里。”祀奉“三闾大夫、夏忠靖、易忠节”名贤。

汨罗市与屈原管理区共31处:

屈原故居旧址 今汨罗江畔遗存两处。一在樟树园。相传屈原曾乘白马携女媭栖于此处破庙,故清《湘阴县图志》载:“屈原故宅翁家州,今为南阳寺。”故宅原有参天古樟一株,因名樟树园。

一在玉笥山。沈亚之《屈原外传》云:“原因栖玉笥山作《九歌》。”罗含《湘中记》有“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放栖于此,今玉笥山有屈原宅”。宋代彭淮《玉笥山三闾宅》诗云:“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皆指此处。其文化遗存经考古鉴定,属商代至战国,以春秋战国时代为主。现为汨罗市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潭 又名罗渊、河伯潭,为汨罗市文保单位。故址今存二说。一说在距玉笥山约10公里的汨罗江故道,乃依据清光绪六年《湘阴县图志》载:“屈原潭即屈原自沉处。”“河伯潭距古罗城三十里,正古屈原潭也”认定的。另说在今玉笥山近侧的陈家墩。罗含《湘中记》:“屈潭之左玉笥山。”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磊石山……其南罗水出焉,故罗县在其上,其东汨水出焉,下有潭谓之屈原潭,屈原怀沙自溺之所,忠洁侯三闾大夫庙在其上。”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认为,陈家墩乃“沉爷(ya)墩”演变而来。

晒尸墩 又名三尺墩、三家墩,位于汨罗市西北10公里的汨罗江西岸。相传屈原在罗渊投江后,恰逢洞庭湖水涨,湖水倒灌汨罗江,托其尸骸逆流而上,经十日浮至此,渔民打捞上岸,陈尸于此。为纪念屈原,后人将此墩更名为“晒尸墩”。

屈原十二疑冢 分布于汨罗江北的汨罗山上。汨罗山(又名黑鱼岭、烈女岭)南距汨罗市区3公里。杜佑《通典》:(汨)“罗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余字灭”。清《一统志》载:“汨罗山即烈女岭,在汨水东北,元至和元年,知县孙天才买田三十亩,州士彭冀飞输田五亩益之为墓田。”现存的12座墓,除一座在修京广铁路复线时,被余土所掩封土堆不太明显外,其余11座完好无损。以铁路东楚塘后山的11号墓和赵家冲后山的4号墓为最,形如小丘,墓前有清同治六年()刊立的“故楚三闾大夫之墓”墓碑,其余墓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文为“三闾大夫墓”。近年考古调查发现,这12座墓皆为大型楚墓,在12座墓之间,中小型墓葬比比皆是,所以清初诗人周嘉湘有诗云:“女萝薛荔长山限,凭吊秋风曳杖来。冢土未销江介撼,诸宫长剩劫余灰。黑鱼岭上寒猿泣,狮子滩头杜宇哀。二十四坟何处是,残碑无字蚀苍苔。”故有“二十四坟”之说。与汨罗山隔江相望便是古罗子国故城,且相去不远,专家推测,这里应为罗子国贵族墓葬区。罗子国贵族与屈原同宗,屈原葬在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但张中一先生经考证后却认为,南距玉笥山不足1华里的乌龟山战国墓才是屈原真墓,其墓封土直径25米,现存高约7米,既距屈原故宅较近,又符合唐代《元和郡县志》的记载。总之,无论那座墓属真墓,屈原葬于汨罗江畔是铁定无疑的事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汨罗山墓群”。

屈子祠?又称汨罗庙、三闾祠,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东南距汨罗市区约10公里。《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水经注》载:(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清乾隆《湘阴县志》亦载:“三闾庙在县(指湘阴)北七十里,汉建,太守程坚有碑,文佚不可考”,可见该祠建于汉代以前。唐天宝七年()玄宗李隆基下诏重建,岁时致祭。后梁开平元年()太祖朱温封屈原为昭灵侯,再新庙宇。宋元丰三年()朱熹守潭州,奉诏重建。之后,宋淳佑八年()再次重修。元延佑五年()仁宗加封屈原为“忠洁清烈公”,再修庙宇,并改名“忠洁清烈公庙”。以后多次重修。因庙宇濒临江岸,数毁于水,至乾隆初年,已是残垣断壁,檩瓦仅存。乾隆十九年()知县陈钟徙建于玉笥山上,这就是现存的屈子祠。宋祥符年间(一年)在祠东建汨罗书院,此后,院、庙合一,兴废同运。

屈子祠坐北朝南稍偏东,占地平方米(南北长51米,东西平均宽30米)分前、中、后三进,前、中进又分东、中、西三厅。正面是牌楼式山门,中高13米,中门上方镶嵌着五龙捧圣的白玉石雕刻,中央“屈子祠”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东西大门上架翘首雨棚,雨棚上木雕精致。山门上有十七幅关于屈原生平以及屈原作品的写意浮雕,中门两侧嵌石联一幅:“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门前置石狮、象各一对。踏着六级石阶步入中门,天花板上有八角藻井,饰二龙戏珠雕刻,藻井两侧是两眼天井,正对大门的影壁上悬挂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全文雕屏,上悬长沙周昭怡书“光争日月”巨匾,厅柱上悬挂清郭嵩焘撰、刘世善书联:“骚可为经,悼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风源阙楚,补以玩湘诸什,不劳采轩。”祠内还有董必武、郭沫若等名人题联;除祠后有碑廊外,祠右还兴建了屈原碑林。屈子祠系砖木结构,由56根木柱支撑。祠内全部青砖铺地,青砖山墙,木质门窗,青瓦屋面,整个建筑厅、堂、池、廊、楼、阁浑然一体,结构严紧,雕花精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子祠所在的玉笥山上有玉笥八景:独醒亭、骚坛、濯缨桥、望爷墩、寿星台、剪刀池、桃花洞,皆为纪念屈原及女媭的遗迹。

屈原庙 在玉笥山西约10公里的凤凰山,系清同治十二年()由平江商贾集资修建。建筑结构与规模仿玉笥山屈子祠,正门联云:“江山留胜迹;忠孝在人间。”左、右翼墙上书“冰清”“玉洁”。前进有戏台,中进有亭曰“信芳亭”,取《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之意。后进有屈原神位,旁塑女媭像。

招屈亭《湘阴县志》载:汨罗市境内有两座招屈亭,一在磊石山下的汨罗江口,“每岁五月五日,祭屈原后望空举彩旗招之”。一在玉笥山下汨罗江边,《湘阴县图志》载:“招屈亭在湘阴县北七十里玉笥山,国朝乾隆乙亥年,邑令陈钟理建。”年代移至玉笥山上重建,为石质单檐攒尖顶式。

屈原塔 位于汨罗江边的磊石山上,《清一统志》载:“在湘阴县北汨罗江边,相传宋玉、景差招屈子魂后,后人于此建塔。”

黄狗恋坡 位于玉笥山骚坛北侧山坡。

楚塘、烈女桥 位于汨罗山间。在屈原墓的山下有一池塘,传说系女媭为屈原筑墓取土而成,故名“楚塘”。清《湘阴图志》载:“楚塘,大数亩。屈原女葬父于此取土,其地藕花重台胜他处。”在楚塘的北侧,有一条小溪叫沧浪河,河上有座小桥,原为石砌三孔拱桥,现为平板石桥,传为女媭葬父取土经过处,后人纪念女媭的壮举而名为烈女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屈原选择在端午这天投江,也是他受湖湘文化影响的精心安排。五月五日,原是岳阳土著的越族人民祭龙的日子,有一系列重要活动,屈原想藉此深具影响的节日投江殉国,以唤起楚国臣民的爱国热情,完成复兴楚国大业。由于屈原的巨大影响,果然使远古时期流行于岳阳的一些民间风俗,都赋予了全新的内容而流传千古,并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屈原无论因为何种原因来岳阳市,都在岳阳生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多脱胎于南楚巫文化的“母体”,然后在此投江殉国,实现了他人格精神的升华。最后葬于岳阳。郭沫若说:“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离骚》,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都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毛泽东说: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费德林回忆录·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屈原精神诞生于岳阳,光大于岳阳,他是岳阳无尚的荣耀。

年12月20日配图发

(为加强宣传效果,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在此谢谢作者。君若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陈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113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