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著名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57.html

为纪念屈原投江,百姓划船打捞屈原遗体,进而演变成赛龙舟

农历的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最有影响的节日之一——端午节,这一天又称为重午节。“端”与“初”的意思一样,表示开始。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些节日的由来。农历的正月旧称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恰是“午月”,古人又常把五日写成“午日”,这样,“初五”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又因为“午月”和“午日”中的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古人还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也可说成“端阳”了。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不一,但最具影响的却不外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是,这一节日与寒食节一样,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之推功成后不肯受封而被火烧死的故事而形成的;第二种说法是纪念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据说伍子胥被吴王赐剑自杀以后,满怀冤愤,死不瞑目。他的尸体被装进袋子里,扔到钱塘江中,从此以后,钱塘江便常起怒潮,汹涌澎湃,顶数五月五日的潮水最凶,人们都说那是伍君冤气未消,特意显灵来了,于是都纷纷前去祭奠;第三种说法是越王勾践战败以后,被俘往吴国,后来又巧计逃回越国,从此便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他积极操演军队,训练水师,并在公元前年的五月五日庄严出师,消灭了吴国。

这种知耻后勇、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于是,人们便在五月五日这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第四种说法盛行于北方,相传在元朝末年,一些饥寒交迫的农民为了推翻统治者,筹划在五月五日这天起义,后因叛徒出卖没有成功为了吸取教训,永远记住这一天,就把五日叫作“耽误(当午)”了。但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对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当时,为了反对强敌秦国的入侵,爱国爱民的屈原积极主张联齐抗秦,但他的正确主张却不能被最高统治者所采纳,他本人也屡遭排斥和放逐。在极度的悲愤与失望之余,屈原终于在农历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

当地百姓唯恐江里的鱼虾蛟龙伤害屈原的遗体,便自发组织起来在岸上敲锣打鼓,驱赶鱼龙,并从四面八方划船过来打捞屈原的遗体,他们还纷纷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龙虾蟹,以保屈原的遗体无恙。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有的地方还盛行挂艾蒿、挂蒲剑或洒雄黄水,据说这样做可以驱虫避邪、消毒杀菌、驱散瘟疫毒气、保持自身清洁。“六月六,请姑姑”。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要把已经嫁出去的老少姑娘请回娘家,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再送回婆家。那么这一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曾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于列国之中,后又帮助重耳归国继位,是个大功臣。

担任宰相后他精心治理国家,政绩卓著,深受君王和国民的爱戴和尊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之时,总有很多人前来祝寿送礼,阿谀逢迎。日子一长,狐偃就慢慢变得骄傲起来,人们也开始对他不满了。狐偃的亲家赵衰是个非常耿直的人,他多次对狐偃好言规劝,甚至当面数落狐偃的不是。于是两人闹僵了,赵衰本来就年老体衰,一气之下竟死去了。赵衰的儿子见岳父这样不讲道理,异常气愤,就决定在六月初六狐偃再过生日时大闹寿筵,杀死狐偃,为父亲报仇。他把这个计划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却不料妻子顾念父女之情把消息泄露给娘家人。赵衰的儿子眼见机密败露,无计可施,只好呆在家里坐等岳父派人来抓自己。

再说狐偃那边,自从亲家翁气死以后十分过意不去,觉得再没脸见赵家的人了。这年他又到地方上放粮,亲眼看到百姓所受的许多疾苦,越发意识到是自己错了。所以这次女婿欲设计加害,他也大度地谅解了,并于六月初六生日这天的早晨,亲到赵府赔情。赵衰之子一听岳父大驾光临吓得面如土色,预感到大祸即将临头,但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出门迎接。谁知见到狐偃,他却像没事人一样,亲亲热热地拉着女婿的手并马回到了相府。这一年的拜寿筵与往年不同,狐偃没有坐在寿堂上静等众人叩拜,而是恭恭敬敬地把女儿女婿让到了上席。狐偃转身面对众位来宾说道:“老夫经过连日的反思,已经知道自己近年来做事有错。

现在,贤婿虽有害我之心,却是出于为民除害为父报仇的考虑,而且也没有造成后果,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还望贤婿看我旧日面上,不计前嫌,两相和好!”一席肺腑之言说得众人心悦诚服,皆大欢喜。女儿女婿也连忙离座,跪在父亲面前叩头请罪。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也比以前更加亲近了。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都在六月六生日这天把女儿女婿接回家团聚一番。这件事传开以后,老百姓纷纷加以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怒、免灾去难的吉利。天长日久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姑姑节”。

农历的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人们习惯上把这一天称作“女节”、“女儿节”或“乞巧节”。“七夕”晚上,人们都喜欢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听老年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感人故事。夜深人静时分,有些天真顽皮的孩子还会相约着躲在葡萄架下悄悄偷听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时的说笑声。传说中的织女心灵手巧,女工活做得极好,每当她织好一匹彩锦,总要抛撒在空中晾晒一番,于是天空中便又多了一朵五彩云霞。人间的女子对织女异常崇拜,渴望能像她那样学得一手织锦刺绣的绝技,于是便在“七夕”之日牛郎织女团圆之时,在家中庭院里搭结彩楼、摆下瓜果梨桃儿,焚香祝拜,向织女乞巧。

这就是我国民间流传了0多年的“七夕”乞巧节的由来。在古时候,人们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每逢这一天到来,妇女们都要比赛“乞巧”。“乞巧”的活动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卜巧”,就是卜问自己将来是笨是巧,如果是巧,究竟能巧到什么程度?据古书记载,唐代的宫女“卜巧”的办法是将只小蜘蛛放在1个小盒中,看第2天是否结网,或网结的是疏是密,是否整齐,以此来判断是否得巧。二是“泡巧”,在农历六月,用井水浸泡豌豆或绿豆,然后放到看不见阳光的背阴处,几天换一次水。

到了“七夕”之日把豆芽摘下来,投进水盆里在太阳光下照影子,看谁的豆芽影子像针、剪、花、鸟、虫、鱼,谁的手将来就会巧。有一首民谣唱的就是这个习俗:“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手巾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三是比试针线活儿,七夕晚上,姑娘媳妇们围坐在一起比赛穿针引线,谁先穿上针谁就先得巧,谁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112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