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又到一年开学季,大学校园里萦绕着欢声笑语! 学生们三五成群,互相炫耀着自己的开学新“装备”。 而家长们则大呼吃不消:“现在孩子上个学简直就是在烧钱。” 同样是上大学,同样是购买入学装备,各个年代都有着各自的特点,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00后、10后:“上学必备智能产品”; 90后:“没三件套不好意思去上学”; 80后:“见证了数码的更新换代,却无法全部拥有”; 70后:“最幸福的是躺在被窝里听收音机”; 60后:“元生活费够用一年”。 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年, 上大学的标配是什么?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追求温饱。那时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考上大学是天大的喜事。 由于当时的大学生算是凤毛麟角,国家包办了很多装备,入学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学习需要的一支钢笔,生活需要的换洗衣物几乎就是全部的行李。 彩虹色网兜是标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刚刚恢复,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既十分渴望知识,也很吃苦耐劳,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开学时,脸盆、水瓶、被褥,这些简单的日用品便成了大学生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 那时候行李箱还没有普及,不少同学都拿着“彩虹色”的网兜来报到。爱干净的女孩子还会带着深蓝色套袖、纯棉的白色袜子,2毛一包的雪花膏已很上档次。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鲜事物开始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大学的装备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生活用品,手表、收音机逐渐成为流行物品,出现在入学新生的行李中。 钢笔、收音机、手表成了新三大件 才20岁的年龄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在当时已经相当时髦了。除了手表,收音机也成为新生入学必备品,课余时间最大的娱乐就是一群同学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 在中山装口袋里插上一支钢笔, 也是那个年代的标志。 90年代,用磁带听流行音乐、学习是当时年轻人的潮流,录音机可谓是大学生追捧的潮流单品。 到了90年代末,能挂在腰间随时响的BP机、像砖头一般大的大哥大、时尚轻便的随身听、胶卷相机,已经成了大学生必备的“时髦电子产品”。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的经济水平迅速增长,家庭富裕的学生不惜在高价电子产品上“砸钱”。 从黑白屏手机、MP3、电子词典、台式电脑变迁到翻盖手机、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
现如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们在“三大件”上的花费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手机必须是智能的,相机必须是单反的,笔记本必须是超薄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开学“三大件”也在不断地升级换代,所需的花费也是飞速增长。 开学“三大件”变迁史 70年代:脸盆、水瓶、被褥,在当时要花费大约几十元;80年代:收音机、手表、钢笔,花费大约元;90年代:随身听、传呼机、胶卷相机,花费大约数百元;年:手机、台式电脑、MP3,花费约元左右;年:笔记本电脑、彩屏手机、PSP等,这些共多元左右;年:智能手机、超薄笔记本电脑、单反相机,花费在万元以上;年至今:iPhone、iPad、Mac“苹果三件套”,平均花费万元以上;一个大学新生入学成本是多少 “暑期经济”、“开学经济”都是由学生消费触发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浪潮。近些年,它的市场规模逐渐庞大,包含的消费物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高校新生花费主要包括学费、交通费、辅导教材、学习文具、生活日用品等。 那一个大学新生到底能花多少钱呢? 问在全国各高校随机抽取30个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发现,五成学生的入学预算1万~1.5万元;其中入学开销在00元以下的有5名,00元~1元的有14名,占46.6%。1元~元的有4名,元~2元的有3名,2元~元的有3名,另有1名新生总开销高达3元。 答根据每位大学新生入学,平均要准备约1.5万元的结论,具体账单如下:购买服装鞋帽:0元左右;购买手机:元左右;购买笔记本电脑:元左右;购买床上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元左右;购买旅行箱包:元左右;学费:元左右;交通费(按坐火车算半价,包括车上消费):元左右;生活费及其他零用:0元左右。(数据来源自《成都晚报》) 小编的话: 新生不应是“烧钱一族”,添置入学装备是必要的,应量力而为,不可过于奢华!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形成同学间炫耀攀比的心理。 来源:新华网 精彩评论请往下看 白殿疯的原因什么是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