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刘永涛马如兰徐典波从汨罗市三江镇兰家洞水库向南绕行,约20分钟,抵达八景村的八景学校。王蒙题名的韩少功文学馆便坐落在学校里。入口写着著名作家莫言送韩少功的诗:“楚人肚量大,湖南好汉多。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从下放汨罗当知青,到赴海南弄潮,再回归定居八景村——韩少功文学的根、创作的秘密留在这片土地上。9月24日,“湖南与海南——韩少功文学世界的两个重要空间”研讨会在韩少功文学馆举行。文坛名家汇聚一堂,探寻韩少功的文学世界,追问文学的“根”,如何转化为文旅的“魂”。“山南水北”与“天涯海角”韩少功15岁到汨罗农村当知青。年,在汨罗生活工作10年后,韩少功考取湖南师范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不久,韩少功便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七月洪峰》,在文坛崭露头角。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掀起中国文坛“寻根文学”浪潮。年,35岁的韩少功离开长沙,南下海南。此间,其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等引发热烈反响。年,韩少功辞去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等职务,偕夫人迁入汨罗三江镇八景村,依山傍水,筑庐而居。在这里创作《修改过程》《人生忽然》等多部重要作品,其中反映八景乡土人情的《山南水北》荣膺鲁迅文学奖。汨罗,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文学原乡。如同一只候鸟,韩少功奔波在湖南和海南之间。天气暖和的日子,呆在汨罗乡下,浇水种菜,养鸡种田,读书写作;天气寒冷就回海南。韩少功说自己,“左眼看乡村,右眼看城市”。多年来,韩少功编辑《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翻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创作《暗示》《日夜书》《马桥词典》等,成为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年,汨罗三江镇对八景学校内毗邻韩少功居所的闲置校舍进行改造,建成文学馆,涵盖文学讲堂、知青宿舍、知青食堂、乡村庭院,丰富的照片、实物、书籍资料,浓缩韩少功的文学世界。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韩少功研究所所长杨厚均说,文学馆彰显韩少功文风文品,可产生激荡灵魂的精神传递,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反思眺望,前来参观者越来越多,正在成为汨罗文旅融合发展的打卡地。构筑独一无二的文学地标湖南和海南,韩少功创作、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空间。以两地为坐标来观察,引发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海南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梅国云表示,不能简单地把韩少功作为一位作家来看待,他实际上是一个具有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当代知识分子,始终怀揣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当代文坛像他这样悲悯苍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rk/129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