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文/图潘刚强

汨水东来,湄江北去,新市街驻守平江、汨罗分界线。

自隋唐以来,这里各地商贾云集,开始兴建码头街市。北宋元丰年间(—)正式设置新市坊。明嘉靖年间(—)建有石鼓滩义渡,湘阴县境十六市之一。清雍正十一年()新市置镇,次年专设新市巡检司,驻有弓兵十人。

往事越千年,新市街自古便是汨罗江商贸重镇。

新市古镇较为完整保持三街九巷十码头,码头连巷巷连街的街巷格局,并且都由条型麻石铺就。

主街东边保安门,丁家巷口达道门,黄家巷内八字门,建有四塔、六门、十寺庙、十八宗祠。六门指从赵公桥过来,建有拱秀门,与之相对应吉祥门。谭家巷口是绥福门,相对应是宾南门。丁家巷南端毓秀门,主街最西边建有汇湘门。

十寺庙分别是上市街的上城隍司、观音寺,下市街的下城隍司,中街的万寿宫(江西会馆)、三官殿,汨水边的靖江庙、洞庭庙,湄江边的水府庙,梅家桥边的金龙庙、文昌阁。新市古镇实属商贾移民集镇,共九十八姓,其中十八旺族建有宗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街中现在吉祥街称挡扒街,达道街即丁家巷,保安街依然是东西走向的主街,北以缪家巷、南以潭家巷为分界线,以东为上市街,以西及丁家巷为下市街。上市街是新市古镇的主体部分,长约米,宽约7米,从东往西分为上街、中街和下街。下市街包括丁家巷在内,长约米,宽约5米。丁家巷与挡扒街平行,主街将它们连接,组成“工”字型结构。丁家巷口为西南往来商客的必经之路,故称达道街。

汨罗江左岸码头,从东向西依次是毛、苏、游、黄、宋、徐、缪、杨、张,共九个,均用姓氏命名,还有戴家码头位于镇南边的湄江河边。从东向西九巷,北边临汨水的依次是游、黄、宋、徐、缪、杨、张家七巷。南边靠湄江的有葛、谭二巷。

巷道因势而设,长短不一,最长的黄家巷米,最短的缪家巷不到50米。

四塔则是汨罗江边西有齐云塔,对河惜字塔,古镇东边赵公塔,抗战胜利后建有白骨塔,可惜无一留存。从汨水到湄江古镇八景,石鼓仙踪、塔影横江、中洲渔火,石印江心,古寺晚钟、鹅江夜月、车对宾南、枫岭樵歌。

观音古寺位于卧龙冈东侧罗汉松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四年(),背靠湄江,右依汨水。毛家码头一条麻石路,湄江河口也一条麻石路,通往观音古寺。古寺前后三进,头进关圣帝像,丹凤眼,卧蚕眉,美须飘逸,形象威严。周仓持大刀,关平捧帅印,既保平安又保发财。第二进大雄宝殿,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阿蓝、迦叶,两侧十八罗汉。第三进观音殿,观世音菩萨站立莲花宝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举杨柳。文殊菩萨骑青龙,普贤菩萨骑白象。当时,观音古寺香火兴旺,各地商客往来新市街,上岸头件大事,便是敬拜观音菩萨。年代旧址重建,改名白云禅寺。

东岸平江,西岸新市,赵公桥横跨湄水挑两县,留下两岸争先传奇故事。

明正德年间()平江富商赵仁寿始建跨河石桥,故名赵公桥。清康熙年间,因水圮,新市街吴达五等重修,更名吴公桥。到了乾隆年间,吴公桥被洪水冲垮,赵家坚决不肯再让给吴家修了,仁寿裔孙奉莪、渭英、连城等重修。现存赵公桥在清嘉庆二十二年()赵耀黄独资,高10米,宽6米,长66.5米。三孔石拱桥面建有八柱凉亭,亭中靠上游一侧,立有1米多高镇水妖的青石宝塔,即赵公塔。

赵公桥西北连接挡扒街,挡扒街赵姓店铺较多,近50米范围的地产均为平江赵氏公堂所有。主桥靠平江武莲一侧河滩上,建有人行石板引桥。桥亭两端设有高60厘米、厚20厘米与桥面宽度相等的石门坎,以防止载物过重的土车子损伤桥面。如遇特殊情况超载货车必须过桥,则由赵姓监督,众人相助合力抬过去。

随着水运中止,公路发达,年撤除引桥,钢筋水泥覆盖桥面,并增加一孔,赵公桥从此成为连通平江、汨罗界河的公路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rk/120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