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s://m-mip.39.net/pf/mipso_4786427.html

磊石山上读《哀郢》

1、

磊石山,旧时孤峙在洞庭之中,四面环水,有风而起雪浪翻滚。每次登磊石山,每次都会看到山下水中的漩涡,我的心情也会随之转动起来。

浩浩沅湘分流汨兮,沅湘在此汇于一体,春夏浩淼一片,波澜壮阔,湖面上飞翔的群鸟,驶过的船只,是平湖上对话的主体。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我遥望西北,一阵风吹来,年前楚国最哀痛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凌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徕!无远遥只。……”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昭昭灿烂辉煌。春天生机勃发,万物茁壮成长。但冬天的残冰还存留在阴间的角落,让魂没有地方逃亡。魂魄归来吧,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这是屈原的声音,声声泣血,悲歌入云。

公元前年早春,屈原在楚宫为客死秦国的怀王悲痛而颂《大招》,一字一泣的“魂魄归徕”,回荡着楚宫的雕梁画栋;我似乎听到了楚宫的瓦片碎裂的声响,楚宫的基脚,在大招的哀怨中,坍塌有声。

那一年早春,怀王的灵棺被送回楚都,文武百官一片震怒,如悲亲人,他们把怀王之死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子兰的身上,屈原颂完《大招》,也当面破口怒骂。

子兰之流,不但葬送了联齐抗秦的大好局面,还让屈原“发小”的怀王命丧黄泉;怀王,他眼中的“明君”“美人”,感情深厚,此时起,怀念之情只能流动在他的诗篇之中。

屈原痛不欲生的哭泣,让子兰怒发冲冠,却不敢当面发泄。那种憋屈,一定让子兰的额头青筋暴动。子兰被百官责怪,他认定牵头的人就是屈原;恶毒的心思涌上心头,便唆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挑拨离间,说:“屈原明骂子兰,实骂大王您啊。”顷襄王当然也知屈原指桑骂槐,可被上官挑明,当然暴怒,于是“怒迁”屈原。

屈原的性格注定了清高孤傲,眼光长远,不与恶势力通融;而命运不是受理想所控制的。

屈原只能带着家人和随从,在仲春时节,离开故乡,顺着江夏,向洞庭东部迁移。

从《哀郢》的诗中,我不难体会屈原十分怀念自己在国都意气风发的心情。他选定吉祥的甲日,从郢都回到家中接上家人,然后顺江向东;离开家门,屈原惶惶,就如被人掏空心脏,思绪空空如也。

2、

仲春,东风正浩,船出郢都,奔向正东流向的江流。我看到屈原的随从一同举楫奋力划行,滚落在木桨的水滴,是屈原奔涌在眼眶的泪水;船在逆风中缓慢又缓慢地行进,容与中的屈原,觉得是一种天意吧,是挽留?还是预示前路的艰难?其实这是屈原对怀王、对楚都的一种恋恋不舍和牵肠挂肚。

何时再能见到怀王?何时能见到新的楚王?船舷奔涌的浪花,让屈原的心思迷乱。

我站磊石山上,远望,再次远望。

我看到屈原伫立在船头,不时地回望着楚都。

是盼望楚王的回心转意么?

他多么希望有船追来,大叫一声“三闾大夫,楚王叫您回都呢。”

可是后面没有任何船影,岸边也没有飞奔的马匹,几只飞鸟掠过头顶,又飞向了江岸的楸树;船浪汩汩而动,顺风吹来的浪,打湿了屈原的脸庞,无边的寂静将屈原笼罩。

高大的楸树一根根、一排排在屈原的眼中穿过;揪树啊,这名字就带着秋天的落寞,心情的愁痛啊,怎能不让屈原时而叹息、时而涕泪双流。

惘然间我感觉屈原的思念是随着湍急的江水荡漾,向着远方,向着来路的西方。桨楫声声沉闷,那摇曳的帆,凄凉携着泪眼;屈原独立,抬望苍天,仰问白云,屈原却告慰自己内心要无比坚强。

他想起为怀王吟唱《橘颂》的日子,“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橘颂悠扬,回荡在耳畔,唤起他曾经的左徒岁月,令他激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君臣同心,助力兴国,独立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那份坚定的信仰,才是一生的守护。

帆船进入江夏水域。

夏水是长江江北的分流,冬枯夏涨,夏水仲春无水可涉。屈原只能顺着老江河的西南流河道而行。

此时东北风聚起,船帆张满,努力划行的船夫才松了一口气,纷纷放下手中的船桨,任帆船顺风顺水而浮流,龙门很快消失不见。

随从们开始在船上谈古论今,屈原的内心却又纠结伤怀;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

顺风顺流的帆船,也无所凭依无所目的地在江水泛滥的夏浦洋洋飘荡。屈原此时想起兴风作浪的波神凌阳侯,飞鸟也在一上一下地翱翔,屈原也不知道它们要飞向哪里。

屈原内心的纠结,正是在这种情境中,难以解开。抽刀断水水更流啊,在这种大势面前,屈原不得不顺江而流。

屈原的船这个时候就达到了老江河的最北端。他们运舟向北而流,又顺着西南河道向南再浮行。南江(东洞庭)宽阔地展现在屈原的视线。

3、

我知道,我所站立的磊石山,正是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地方,就是熊山;东边的凤凰台还在诉说五千年前黄帝张乐洞庭之野、六对雌雄凤凰在此应律侣的故事。

周韫祥云:“翘首凤凰台,苍茫暮景催。雁声云外渡,帆影日边来。水学行蛇曲,山如勒马回。古皇张乐地,遗迹满蒿莱。”

古史中最早统一认定的湘山正是磊石山南的黄陵山。上有《水经注》记载的唯一二妃庙和墓,湘君、湘夫人沉溺此地湘水,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故事;屈原在此作《天问》《卜居》《湘君》《湘夫人》,秦始皇到此“赭湘山”。是熊绎最早所封的荆蛮“熊湘”之地,屈原的“首丘”。

根据《拾遗记.洞庭山》所记,屈原曾经跟随楚怀王到此,作潇湘长命之乐,作赋于磊石山上,磊石山则是史料中所名的洞庭山。此处有《山海经》所记之“东南西泽”,它距离夫夫山(天井山)正好东南一百二十里。

屈原时代并没有洞庭湖的概念,但有一个巨大的水体,就是“浩浩沅湘。”沅湘就是沅水和湘水合流的地域,今天东洞庭的概念,《山海经》云此“江渊”,《鄂君舟节》云此“上江”,就是南江,《渔父》云此“江潭”。磊石山南则是湘水的结束处,被谓之“湘口”。所以后来屈原在此“济江湘”而《涉江》。

从老江河西浮向南而来,屈原的眼前一亮,屈原向南看到远远的洞庭山,心头一喜。他离开楚人建都之地,顺风顺流,逍遥而来东地岳阳。但他要南到洞庭山去,因为更南边是先祖祝融所封之地,这片南土是“帝高阳”所开发的啊。虽然自己的灵魂常常想着归家,一刻也不忘记归家。但这儿也是自己的家啊。

夏浦是夏水与长江的交汇区域,今华容东至汉口长江段西边的区域。屈原的帆船,在今天的城陵矶背对夏浦向南而渡,上洞庭山而来。屈原望着西边的郢都,内心感叹着故都一天天远了。

我站在磊石山上,远远地看到有一个憔悴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

屈原离开故都远了,但离先祖熊湘已经越来越近了。

屈原到了磊石山下,我看到他登上了北坡高地,这里有先民为黄帝所建的挡水小招堤,屈原就走上了小招堤。

这是他先祖的家园,也是自己的家园啊。宗国之情,屈原油然而生。屈原的脸在这里好象变得亮堂了,虽然他看上去还是有些憔悴。

这时候有一支渔歌嘹亮而起。

“沧浪水清啊,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用来洗我的双足。”

4、

渔父唱着就看到了岸边的屈原一行,他见到屈原就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微微一楞,说:“这混浊的世道中,只我一人清白啊;众人都醉了,只我一人清醒。”

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束缚,能与时俱进。世道都混浊了,为何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何不弄点下酒菜,喝点薄酒呢?为什么怀抱美玉,还使自己放逐呢?”

屈原说:“洗过头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过澡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我宁可投入大江而葬身鱼腹,也不会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渔父微微一笑,然后跳上渔船,敲打着船舷破浪而走,继续唱着“沧浪水清啊,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用来洗我的双足。”

屈原深深震动,他待在江边陷入久久的思索。

我真想向前拥抱屈原,但我一伸手,屈原却不见了。

我知道这是我站在磊石山上一场梦幻,我穿越到年前了。

屈原大夫啊,为什么您要来到这儿呢?

是喜欢“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湘水?还是此处是南方的中心驿站?您知道熊湘山在此,楚人的祖地在此?您回不了江夏郢都,只能以此先祖故居作为“首丘”?

恍惚中,屈原登上了大坟一样的磊石山。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站在磊石山头,西望是九水奔涌,青草湖中是历历可见的水道,楚江一派分明;心中的忧虑,在这大好河山得到舒缓。江中的渔夫,哼唱着渔歌;山上的龙神庙中,巫舞飘飘;香火绕过树梢,直上云端。

可叹啊,看不到楚国危机的州土是这么的和平快乐,大江两岸的遗风,让屈原悲泣。他真的要居住在这个地方么?

屈原面对浩淼的水域,却不知南渡到何方。屈原心想陵阳波神你到了这儿么,你能告诉我到什么地方去么?

屈原途经岳阳,看到麇子城荒废,他登上磊石山,又看到罗子城已破旧不堪。千年后,沈亚之记:“晋成安中,有吴人颜珏者,泊汨罗,夜深月明,闻有人行吟日:‘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珏异之,前日:‘汝三闾大夫耶?’忽不见其所之。”楚国的都城已经成为了废墟,怎能再让这两处楚国的东门荒废呢?屈原免不了叹息一场。“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心中的不快已经太久啊,但忧与愁还是接连到来,让他不得安宁。

我看到屈原站在磊石山上漠然四顾的身影,他心接江渊,思连浩宇,忧思怎能舒缓?

我知道,此次屈原名为“迁”,可实为“赶”。他成了新楚朝最不受欢迎的人,心中的烦恼和不平,就成了他最大的郁闷。

回郢都的路已经辽远,江水与夏水,屈原从此不允许再涉。回家的路已经封死,屈原实在想不明白啊。

5、

磊石山西边十一公里,有一个屈家潭。相传是屈原后裔居住的地方,屈原的直接亲属后来从此地迁移。见证屈原带着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达到了这个地方。屈原后裔屈鹏程告诉我,中国第一座敕封昭灵侯的磊石庙,前身是屈原的儿女们所建;是屈氏的家庙,就是《拾遗记》所记的“楚人为之立庙”。

东方朔云“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

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直接说明屈原“穴岩石而窟伏”。屈原到汨罗,就直接居住在了石头山上。

磊石山旧为东西两山,中间是龙窝,围成了一个庭院。历代的水神庙、龙神庙、屈原行祠、洞庭庙就建在此地。

王嘉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兽,不交世务,采柏实以全桂膏,用养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谓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

00:07

磊石山就在沅湘之间,这座洞庭山,正是屈原隐居的地方。

我恍然看到屈原安顿好家人之后,就居住到了磊石水神庙来了。他担负起主祭水神、龙神的职责了。

相传龙窝是伏羲出生的地方,平江幕阜山就是《禹贡》所记之东陵,山上至今还留存着伏羲墓。伏羲正是屈原的《东皇太一》,屈原在大片水域的包围之中,开始哼唱迎神曲。

“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

吹竽鼓瑟声悠扬。

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楚人、罗人应该都出自上古的黄帝之后的巫罗系,群巫娇舞,正是流传的风俗。屈原在磊石山上和群巫一同起舞,手戴玉环、挥舞长剑,身上的佩玉铿锵作响。香草美酒里,香气四射,鼓声擂响,九歌韶乐在竽瑟中悠扬。

屈原的灵魂,也在这迎神曲中得到安详。

我想,这也许是屈原汨罗生涯的第一个场景吧。

先祖的熊湘和罗地的巫风留住了屈原。

02:59

6、

我从《楚辞》中知道,公元前年屈原磊石山上《思美人》,渴望楚王远离小人,美政治国;公元前年在黄陵舜帝湘山祠写《湘君》《湘夫人》《卜居》之后作《天问》,求索天、地、人的天道;公元前年磊石山上作《悲回风》,反思联秦的错误,继而写下了《九歌》其它篇章。本来是一个大有作为,能够改写楚国历史的政治人才,被“迁”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政治不幸,却成就了中国的诗歌之幸。

时光过去,一晃九年。

屈原在磊石山上,远望郢都,思乡忧国愁绪绵绵。

又是仲春,东风又浩荡起来。

这一年楚国大饥,“五溪”叛楚。秦人、巴人助楚伐庸,五溪讲和,共灭庸,归于黔中。苏秦、李兑联齐、楚、赵、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阜,无功而散。

屈原正是在这混乱的时局中,渴望回到楚朝工作。

于是屈原把忧国忧民、为自己鸣委屈的文字,刻写在了竹简之上。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这是屈原在磊石山上的呐喊,一个忠君忠国、独立不迁、九死不悔的正直的忠臣,有什么道理让他九年不回朝呢?

磊石山石壁光秃,发出钢性的语言。九年间,磊石山潮涨潮落,龙卷风、回风不断。山洞也时常鸣叫,接着是电闪雷鸣。九年了啊,听不到顷襄王诚心打点朝政的消息,也听不到楚国半点令人鼓舞的信息;在亲秦派把持的朝政中,楚国每况日下,而秦国却不断做大做强。屈原在磊石山上似乎看到了秦国的血盆大口,正向楚国吞来。

我看到屈原刻写竹简的手颤抖起来。

我知道,屈原写到此处,心情激动异常。

那几年顷襄王客歌于郢中,始歌《下里巴人》,属而和者数千人;既歌《阳阿薤露》,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属而和者不过数人。顷襄王好色,不使风议,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

这样一个只知享乐不知作为的楚王,而楚宫又是一群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楚国还有什么前途呢?谗人飞黄腾达,忠臣迁放疏远。屈原如何不愤闷呢?

屈原忧思郁结,长叹、哀伤。可失势的屈原又能怎样?

屈原放眼四望,问天问地,“我什么时候能如愿回去一趟?”鸟死一定得飞到旧巢啊,狐死头一定面向它出生的山岗。

这时我看到屈原愤怒地登上了磊石山的祭风台上,面向西北方的郢都,大声叫喊道:“我清白无辜被你们抛弃,我日日夜夜都不敢忘记要回到故乡啊。你们竟然将我忘了!”

悲戚的声音回荡在磊石山的上空。

磊石山回风阵阵,湘水回旋,浪击山崖。

我从磊石山下来,猛然觉得这座山是屈原留在湖湘大地的一个问号和人生命运的一个惊叹号。

有三江一湖的傲气,更有石头一样硬的骨气。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ms/123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