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4253-1.html 本文转自:长沙晚报 文 吴凯风 邂逅这几株古老的桂花树,是在屈子祠,是在五月端阳。没闻到桂花香,因为不是在八月。他们说,这几株树龄三百年以上的桂花树,每逢中秋,会盛开黄的、白的小花,馨香四溢,令人心醉。 雨丝从天空飘落,时断时续。屈子祠所在的汨罗市玉笥山,盛满一方碧玉,在雨水的滋润下,含翠欲滴。走下直达景区的电瓶车,漫步有溪流做伴的林荫小道,不敢高声喧哗,毕竟山是静的,水是静的,心也是静的。我们抄了近路,沿一处陡坡往上爬,往屈子祠靠近。湿滑的,还正在修缮,有人跌倒,有人扶起,通往心中向往之地,总是充满着快乐与希冀,跌倒也快乐,希冀便在扶起后更加浓烈。 悄然呈现在眼前的,首先是屈原碑林。绕过一块块矗立的石碑,我们在碑林深处,才惊悟已立身于浸染了诗歌文化、石刻文化、书法文化的屈原碑林之中。然后,我们对着默然无语的石碑,揣摩,辨认。然后,恨自己学识浅薄,绠短汲深。石碑上所刻之字,楷、行、草、隶、篆、魏碑、甲骨等字体,能认识的不多;石碑上所书诗文雅句,《离骚》《天问》《九歌》等,能朗朗诵读的不多,唯记“路漫漫其修远兮”“举世皆浊我独清”等句子。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此刻,就算我们目光如炬,洞穿石碑,石碑亦无语,也无法向我们讲述它的雍容华贵。 这种渺小,伴随我们穿过了葫芦形门洞,走进了屈子祠。这种渺小,在我们看到生长在祠堂天井处,几株已超三百年树龄的桂花树时,更加明显。 古老的桂花树依然苍翠,墨绿的树叶在天井里伸展,在细雨中摇曳。树干却是千疮百孔,园林工匠们涂涂补补,给树干上的每个伤口注入泥浆,把树干修补成了一种酝酿千年的文化。有同伴说,这是屈原栽下的桂花树。大家齐声反对,屈原因楚国被灭,悲忿怀沙自沉已两千多年,怎么可能栽下三百年前的桂花树? 可仔细思量,同伴的话没有错。屈子祠的桂花树,和别处不同,它们听过《离骚》《九歌》,饮过汨罗水,有香草美人的眷顾。这样说来,这几株桂花树确是屈原所栽,只不过栽的是有桂花隐忍华贵的精神之树。 屈原爱好植物,对花草怀有真挚情感。兰花、秋菊、木兰等香花香草交织在他的诗歌里,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桂花自然也不会缺席,在屈原心中,桂花不止是香,而且可以酿酒。《九歌》云:“奠桂酒兮椒浆”“援北斗兮酌桂浆”。对于桂花酿造的酒,屈原觉得过于珍贵,得用天上的北斗做勺子,方可酌饮,方可品出其中的甘甜与芳香,品出其中的明净与高贵。 桂花树在屈原所生活的年代,并不多见。直到汉朝,从南越移植桂花树到北方宫廷,之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辛夷车兮结桂旗”,正因为稀少名贵,在《九歌》中,屈原认为,用辛夷木作的车子,就得用桂木做旗杆,细致观赏,深度品味。 屈原给予了桂花树高贵的荣誉,诗歌中的“桂”,就是美德的象征。桂花之美,在于香飘十里,不争奇斗艳;桂花之美,在于高洁坚贞,不畏凛寒。 屈子祠外的汨罗江上,几艘龙舟正在激昂的鼓点声中,奋楫前行。人群在岸边撑伞观看,簇拥着,兴奋着,呼喊着,在这个屈原被流放时居住过的玉笥山,续写着平凡而又精彩的生活。 遥想八月仲秋,屈子祠丹桂飘香,再来此中,定是另一番心境。"屈子祠中桂,年年吐异香。精忠昭日月,青史永流芳。"在满祠堂的馨香里,一个峨冠博带,在汨罗江畔行吟的背影,将愈发高大,如同这几株树龄超三百年的桂花树,蓬勃生长,生长成一种光争日月的精神之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ms/121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