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医者必具仁心

作者:许光辉

从传统戏剧和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典籍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华医药宝库与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的,互为贯通,互为支撑。古时候凡能做官的人一般都能看病治病,有时候能用游方诊病做掩护去搞调查研究、查案断案。官做得不顺心时,也可以愤然辞职去做医生,到人世间去为黎民百姓“治病救人”。也许是正因为如此,医圣孙思邈才在《千金要方》论诊候中写道:“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有个历史传说,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三兄弟,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并进一步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未病之时,叫防患于未然,所以名声无法传播,仅在亲人中知道;二哥治病能在初起之时,人家以他只能治小病,所以只有身边的近邻知道;到我治病的时候,患者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要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搞许多大动作,所以别人误以为我医术最高。从上述医国、医人、医病;听声、察色、诊脉;未病、欲病、已病的辩证施治的理论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是有普世普惠慈悲胸怀,把为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的。英哲培根也说过“一个人自己的观察,他对于何者有益何者有害于自己的知识,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

可惜现在医疗行业多半是谋生谋利的一种职业或手段,治病是首要目标是让医家先富起来,这以西医尤盛。本来是个小小的感冒,医院,先跟你做一大堆的化验、检查,让你掏出几百块钱,完了再给你开几粒司空见惯的药丸子,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准确诊断,是为了你好!我的堂姐许佩景嫁夫刘寿平。刘寿平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文革前读过医科大学,上世纪岳阳地区成立卫生学校时,他就来卫校当老师了。记得我十来岁的时候有次病了,是因为自己是汨罗江边人,老喜欢泡在水里,暑天玩水太多,以致整天病殃殃的,茶不思、饭不想,打不起精神,一副要死不死的样子。刘寿平先生诊断后,就要我父亲买了10包六一散。那时六一散才两三分钱一包,吃完六一散我的病就好了。

医院,除非迫不得已或不由自主,所以圈子中从事西医的朋友也很少。从事中医的朋友倒是有几个,刚参加工作时在汨罗县楚塘公社当农业技术干部,与公社卫生院的中医师蔡耀忠比较投缘,也喜欢周吉武(楚塘那地方当时有句助语,叫“周吉武看病抓总筋”,即凡事是抓主要矛盾的意思),后来到岳阳工作,与李穆建立了几十年感情,觉得他是个真正得到了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精华传承的人,是个好医生。李穆的脑子里单方、验方比较多、比较灵,你若是问他,无论是当面还是电话,都会随时随地随口告诉你,并不买任何关子。你上他的门诊部看病,有的病人他是不开药的,而是苦口婆心地告诉病人症状是怎么引起的?要通过什么样的饮食、改变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来进行调理,让你改变自己、改善自己来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其实中医是讲调理的,既然病人找上门来了,开几剂中药又何妨?这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你赚了钱他还满心欢喜。

近十几年来,李穆在悬壶济世的同时,又爱上中医药科普,在写作了大量科普文章的同时,先后出版了《杏林粹语》《食品安全与健康》《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古今证病心语》《走出医药认识的误区》《杏林夜话》等10多部专著。李穆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省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他是口头科普、文字科普、实物科普三者齐头并进的科普人。在岳阳市科普作家协会建立的科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ls/104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