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0、△同锅

[para1]……同胞兄弟,在他们的嘴里成了“同锅兄弟”。男人再娶,把前妻叫做“前锅婆娘”,把续弦和填房叫做“后锅婆娘”。……

此说鲜有听闻。

11、△放锅

[para1]女子出嫁,婚礼上最重要的一个仪式,是新娘把一口新锅放到夫家的灶上,打水淘米,劈柴烧火,煮上一锅饭,表示她已经是夫家的人了。这叫作“放锅”,是结婚的同义词。……

此说鲜有听闻。

[para3]第二天,我听说新娘尽管束了四层棉袄,紧紧扎了六根裤带,身上一些地方还是留下了一道青一道紫的抓痕。可见后生们的厚颜和狂热。夫家对此不得有任何意见。

本地结婚时“闹洞房”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去,也少有村里老少都出动,大多是新郎的朋友凑凑热闹。但是本地在迎亲时的“婚闹”还较为严重,即午宴之前接新娘到新郎家的路上,相较上述行为更甚,主要形式是“打骂”新郎父亲和新郎,“调戏”新郎母亲和新娘母亲。

12、△小哥(以及其他)

[para2]我很早就注意到,马桥以及附近的地方较为缺少关于女人的亲系称谓,大多只是在男性称谓的前面冠以一个“小”字,以稍作区分。女人与“小”字永远连在一起。女人几乎就是小人。这种规则与孔子“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之类的古训是否有关,不得而知。

[para6]马桥的女人的无名化,实际上是男名化。这当然不是特别稀罕的一种现象。

“女性男称”现象是指使用男性称呼来称呼女性,这或许与封建男权社会存在联系。对于平辈的“女性男称”现象一般是“称姐为哥”,这一现象一直到九十年代还都很常见。七十年代生人“称姐为哥”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习惯称长姐为“大哥”。对长辈的“女性男称”现象主要出现在称呼姑母(特指父妹)、姨母(特指母妹)、婶母和舅母的情况下。依然是以七八十年代为分界线,在此之前出生的本地人习惯称姑母为“爷”(与叔父同)、“满爷”,以及称姨母为“舅”、“满舅”。而对婶母和舅母的“男称”现象要与另外一个称呼习惯结合使用。本地同时还存在使用“大”、“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亲属,主要用在父母的弟、妹及其配偶上。但是本地传统习惯上是不用“小”字的,在表示大小之“小”时一般都用“细”。若称呼叔父为“二爷”时,除了可以称呼婶母为“二妈”,还可以称其为“细二爷”;若称呼叔父为“满爷”、“满满”,则一般都会称呼婶母为“细满爷”、“细满满”。若称呼舅父为“二舅”时,一般称呼舅母为“舅妈”、“二舅妈”。若称呼舅父为“满舅”时,一般称呼舅母为“细满舅”。若称呼小姑为“满爷”时,可以称呼姑父为“大满爷”;若称呼小姨为“满舅“时,可以称呼姨父为“大满舅”。“女性男称”现象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使用情况,比如即便称呼姨母为“姨”,依然称呼姨父为“舅”,或许是因为称“舅”更显亲切。使用“大”、“小”区分男女并不是非常固定的搭配,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少见。到今时今日,用“细”来称呼婶母和舅母的现象还非常普遍,但是用“大”来称呼姑父和姨父却逐渐少见了。此外,称姑为“爷”的现象也开始罕见,基本上都称作“姑姑”,而称姨为“舅”保留的更多一点,但是因为以“大”称呼男性的少见,便出现了同时称呼姨母、姨父为“满舅”、“姨爷”的情况。*详细关于本地称呼习惯中释“爷”、释“满”、释“姑姨”可见文章韩少功《马桥词典》中汨罗方言词语补释(第1)

13、▲神仙府(以及烂杆子)

[para3]……我后来才知道,神仙是指几个从不老实作田的烂杆子,又名马桥的“四大金刚”——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住在这里。……

城区及附近有类似的名词——“烂豆子”,即骂人不务正业、不干好事。但多用于开玩笑的场合,并非真心骂人。

[para30]四大金刚中的尹道师,有时候还去远乡做点道场。……

本地习俗是从入棺(大殓)后就要请僧人做道场,一直到还山(土葬)。现今本地做法事的并不全为僧人,亦有普通村民“兼职”。

[para36]有人敬过他一碗姜盐芝麻茶,定局要他喝下去。……

见第52篇《颜茶》

14、▲科学

[para9]人家笑他,他还有一套一套的讲究,说煮熟了的东西不营养,山上的老虫豹子从来都是生吃,劲比人大,病比人少,有什么不好?

老一辈有称老虎为“老[????33]”的习惯,或许本字即“老虫”。本地方言“虫”读作[???23]。

15、△醒

[para3]……“醒”是蠢的意思。“醒子”当然就是指蠢货。……

本地在表示“蠢”、“傻”等含义时,一般都用“xǐng[?in41]”。其本字暂不详知,一般用“醒”字代指,但“醒”字本身在本地方言中读作[?i?41]。

16、△觉

[para1]“觉”在马桥的发音qo,阳平声,意指聪明,与“醒”对义,比如“觉悟”。[para2]其实,“觉”的另一含义恰恰是不聪明,指一种昏聩、糊涂、迷乱的状态,比如“睡觉”。

“觉”表“觉得”含义时读作[??o45],表“睡觉”含义时读作gào[kao45]。至于文中所说表“聪明”、“糊涂”之意都未有听闻。

17、△发歌

发歌习俗鲜有听闻。

[发歌第1]想姐呆来想姐呆,行路不晓脚踩岩,吃饭不晓扶筷子,蹲了不晓站起来。

此处当读作ái[?ai23],例如“呆板”之旧音。本地有“呆痴[?ai23???45]”一词,即“蠢笨”之意。此处当读作ái[?ai23],老一辈会将“岩”字读作此音。方言一般读作léi[l?23],但文读时可读作lái[lai23]。本首歌押“ai”韵。

[发歌第2]想姐想得气不服,天天吃饭未着肉,不信脱开衣服看,皮是皮来骨是骨。

读作fū[fu45]。读作[?i??33]。方言读作guē[kue33],可文读读作gu[ku45]。本首歌或押“u”韵。

[发歌第3]人家丈夫乖又乖,我的丈夫像黄柴,三斧两斧劈死了,各位朋友烤人来。

读作guāi[kuai33]。读作zái[?ai23]。本首歌押“ai”韵。

[发歌第4]一难舍来二难离,回个影子贴上墙,十天半月未见面,抱着影子哭一场。

读作lí[li23]。读作jióng[?io?23]。读作[?o?41]。本首歌或押“ong[o?]”韵。

[发歌第5]你我相爱空费力。好比借磨(米?)养人鸡,姐的儿女长大了,不喊老子喊伙计!

读作lī[li33]。读作jī[?i33]。读作jì[?i45]。本首歌押“i”韵。

[发歌第6]我看你女子二十零,不要关起门装正经,我看你脸上挑花色,裤裆早已经湿津津。你家的狗急叫不停,门前的流水白沉沉。你家的床户千斤力,一天钻出个土坑坑。……

读作lín[lin23]。读作[?in33]。读作[?in33]。前半首歌押“in”韵。

读作dín[tin23]。读作zén[??n23]。读作kēng[k???]。后半首歌或押“en[?n]”韵。

[发歌第7]你慢慢行来慢慢走,莫让岩石碰破头,不是为娘不要你,你没有爹姥娘恼羞。你慢慢走来慢慢行,莫让风浪打湿身,不是为娘舍得你,夜半醒来喊三声,……

方言读作[??41],可文读读作[???41]。方言读作[t?23],可文读读作[t??23]。读作xiū[?i??33]。前半首歌或文读押“ou[??]”韵。

读作xín[?in23]。读作sēn[s?n33]读作sēn[s?n33]或xiōng[?io?33]。后半首歌押“en[?n]”韵。

18、△撞红

[para1]据说马桥人以前收亲忌处女,洞房之夜谓之“撞红”,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para3]……这种风俗叫作“宜弟”,也就是弑长子,是马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心照不宣的做法。……

按照本节设定这些应当都是建国之前的习俗,难以考证真伪。

19、△觉觉佬

[para3]农民说,还是老戏好看,不过新戏也还热闹,也出味。

本地今已不见“样板戏”,只称本地花鼓戏为“老戏”。本不知“老戏”之“老”是和谁做对比,亦或是只认为“老戏”之“老”便是从前之意。本节内容给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观点。

[para7]“你们旧年不是连了四件红褂子么?那些褂子费了大队上两担谷,锁在箱子里可惜了。”

即“去年”、“上一年”。而“昨天”、“昨日”则叫做“曾日[?????23?i33]”。

[para13]……有一次,万玉到龙家湾推米,一个小孩问他叫什么号?他说他叫野老倌。……

即叫什么名字?本地一般问名字时都问“你喊什么?”或“你叫什么号?”。

一般用来称呼女性的姘夫,带有玩笑、嘲讽的含义。

[para13]……娃崽的姐姐气不过,放出狗来咬,骇得他抱头鼠窜,最后失足掉在粪凼里。……

凼,本地方言读做děn[t????],即小水坑。粪凼即各家厕所或猪圈后的小型化粪池。

[para44]他看了好半天,一把抓住我的手,“就发这个?锄头?耙头?扁担?积凼粪?浸禾种?”

新收割的水稻不论是做粮食还是做来年的种子都需要晒干储存,等到需要播种的时候再将干燥的禾种浸泡一夜后种下水田。

[para52]……县文化馆的也说,大闹春耕怎么可以是个相公样?……

读书人。

20、△哩咯啷

“哩咯啷”这种说法偶有听闻,也并不与本节描述完全符合,还有待考证。

[para6]……他揉揉眼睛定神一看,总算看清了,黑影不是岩匠,是一架车谷的风车。

一种用来净化稻谷的木制农用器具。水稻收割脱粒后,需要在地坪上曝晒到足够干燥,期间还需不时使用木质耙子等工具翻腾。等到稻谷晒得足够干燥后,其还会掺杂少量细碎稻梗、土灰和一些细小的生活垃圾,如果有净化的需求就可以用风车车干净。风车主体是一组手摇的大风板,用来朝左侧产生一个固定的风向,顶部是一个大漏斗,将晒干的稻谷倒入漏斗中,开启小阀门让稻谷慢慢泄漏并手摇风板,就能吹走绝大部分掺杂在稻谷中的杂物。

21、△龙

[para1]“龙”是粗痞之词,指男人的阳具。在马桥,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咒骂:

此说本鲜有听闻,难知其意。但结合《话份》一节中出现的“嬲龙谈”则稍有眉目。本地方言称男性的阳具为[l????41],其本字未知,常借用“卵”字代指,长乐地区发音更偏向[le?41],稍带后鼻音。而“龙”字本地读作[l??23],两音相近,或为混淆。但两音声调并不相同,区别明显。故单看该节内容难以得知该“龙”是否即本地所说之“卵”。

22、△龙(续)

[para3]……我还听说,当时的龙舟都是用桐油刷上七七四十九遍,动手造船之前烧香拜神种种繁文缛节不说,造好之后不能雨淋,不可日晒,也不得轻易下水,到了比赛的日子,鼓乐大作,由年轻后生抬往比赛的起点。即便就是沿着江边走,也是船坐人,不能人坐船的。

本地的确十分重视端午节与龙舟赛事,但上述内容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亦或是发展至今已经少了很多讲究。

23、▲枫鬼

[para7]种下这两棵树的人已不可考,老班子都语焉不详。……

一般含义就是“老一辈人”,但一般引用“老班子”都是要后面接一些“道理”,则“老班子”当是指有文化或者有见识的老一辈人。同时该词还带有“江湖气”。

24、△肯

[para3]有这样一些例句:“这块田肯长禾。”、“真是怪,我屋里的柴不肯起火。”、“这条船肯走些。”、“这天一个多月来不肯下雨。”、“本义的锄头变不肯人土。”……

本地方言读作[k?????41]。上述例句的确都存在,但是并不是都很常见。“肯长”言外之意就是“长得快”,一般用来夸小孩子;“不肯起火”、“肯走”、“不肯入土”这些说法不太常见;“不肯下雨”出现的频次中等。

25、△贵生

[para28]等她醒过来,有妇人对她说:“你要往宽处想,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往宽处想了。……

即“想开点”、“想开些”。

26、△贱

[para3]大概是出于一些好心人的意愿,“贱”的这种用法很少见诸文字。记录方言的时候,“贱”多是转换成了谐音的“健”。健不健,倒也文通字顺,成了一句平常问语,淡去了人生的严厉色彩。

本地方言“贱”读作[?i????21],“健”读作[?i????45],同音但不同声调。

27、△梦婆

[para3]雄狮死后,水水成了梦婆,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精神病人,……

此种称呼暂未听闻。

28、△嬲

[para1]我找遍了手头的词典,包括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也没有找到我要说的字。我只找到这个“嬲”来勉强代用。“嬲”在词典里的意义是“戏弄、纠缠”,与我要说的意思比较接近。发音niao,与我要说的nia,只是稍有些区别,希望读者能够记住。

长沙方言中读作[?ia45],本地方言读作[?a33],是一个常见的粗口。其本字不能详知,现今普遍使用“嬲”字代替。哔哩哔哩弹幕网用户“何解毒”与“史图馆”于年5月22日合作发布的视频《汉语詈语“日”的源流》中,给出了一些关于该字本字的考证,其文字内容摘录如下:

接着我们聊一聊在湖南湘语中一个很常用的粗口:“?ia45?i41ma33”,其实就是相当于“日你先人”,这里的“?ia”这个音,特别是“?”,这个龈颚鼻音,……这是个“日母字”啊。意思就是这个音保留了中古时代汉语日系声母的痕迹,所以很多人拍胸脯肯定,湘语里头的“?ia”,它的本字应该就是“入”。因为“入”在隋唐时候是“日母”,读作“?i??”,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语的入声脱落,在今天就变成了“?ia”,说起来也有几分道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说明“入”这个粗口,可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存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97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