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金笔厂的永久牌自来水笔在当年的国营钢笔厂中也算是小有名气,我从湖南地方志搬运了这份资料,如侵即删。原文可从左下角阅读原文处直达。 一、自来水笔 邵阳市金笔厂是湖南生产自来水笔的独家企业。其前身为邵阳市私营达成钢笔厂,只修配钢笔。年,该厂加入公私合营邵阳市和平工艺社。年5月,和平工艺社与宝庆制墨厂合并,组成地方国营邵阳和平文具厂。年,改称邵阳市金笔厂,生产永久牌普通铱金笔、高级铱金笔和笔胆。 和平文具厂建厂之初,有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5.4万元,从上海购进零配件装配普通铱金笔,年产量12万支。年以后,自制零件逐年增加。年产量超过万支,其中出口“金鸡牌”铱金笔0.6万支。年出口12.12万支。年产量猛增到万支,但产品质量低劣,造成损失多万元。年进行整顿,提高产品质量,只产笔万支,同时生产高级铱金笔。年,产量降为34万支。年,增加到万支。 70年代初期生产波动很大,年起才开始稳步增长。由于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使零配件得以全部自给,笔胆尚可供应外省,笔套、笔尖、笔舌、笔挂实现了单机自动化生产。年产量增到万支,年达万支,为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由于出现全国性产大于销,加之外省产品大量涌入,年末全省商业积压自来水笔万支,工厂库存万支。年乃控制生产,全年产量减为万支。年采取经济手段,搞活销售,把产品推广到28个省、市、自治区的多个销售点,使产品由积压变为畅销。年在轻工业部一轻局和全国制笔协会支持下,同上海新华金笔厂联产联销“永生牌”型高级铱金笔,开发新产品型高级铱金两用笔,年产量增加到万支,工业总产值万元,实现税利万元。型普通铱金笔在全国评比中获第一名。 年,邵阳金笔厂共有职工人,固定资产原值万元。从年建厂到年底,累计实现利税万元,为固定资产原值的13倍。二、圆珠笔 年,邵阳市公私合营光华文具厂开始试制圆珠笔。该厂是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由邵阳光华文具厂、大中墨厂、益群笔厂和昭陵工厂合并而成的。年改称邵阳市圆珠笔厂,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是轻工业部圆珠笔定点厂之一。 年,津市轻工业局委托地方国营人民印刷厂筹建圆珠笔厂。从人民印刷厂、袜厂、猪鬃厂、缝纫厂等6个单位抽调32人去上海丰华圆珠笔厂学习。归回后,年开始试制。年,该厂被轻工业部列为圆珠笔定点厂,改称津市圆珠笔厂,同时也保留墨、墨汁、标语纸的生产。年起,专业生产圆珠笔。 长沙碾粉生产合作社在年也试制圆珠笔。年,改称长沙天星文具厂,开始生产圆珠笔专用油墨。年,改称长沙圆珠笔厂。 上述三家圆珠笔厂都是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厂初期厂房简陋,设备技术落后,铜头生产靠手工在土车床上加工,塑料粉碎靠人工冲、剪刀剪,压塑靠手扳脚踏,笔芯油墨生产以竹棍搅拌、绸子过滤,笔芯靠手工灌油,生产效率低,年全省只产笔万支。经过多年更新改造,机械设备大有改善,工艺技术有所提高。至70年代末,铜头和油管生产已实现单机自动;压塑件生产已发展为一模多出,自动压塑;笔芯灌油已采用八道联合自动灌装机;油量和钢珠生产也已实现机械化。 湖南圆珠笔生产除部分金属零件和杆套外,其他零件均可自给。年产量达万支。以后由于全国性产大于销,只得实行控制生产,年产量只有.61万支。年起销售形势好转,当年产量增到万支,为全国总产量万支的5.79%,属第四位。年达到.36万支,花色品种已有24种,产品质量中等。三、铅笔 湖南铅笔生产起步较晚,年长沙市文具厂试产铅笔。年,长沙墨水厂建铅笔生产车间,生产HB型铅笔,由轻工业部成套解决专用设备,天津铅笔厂协作培训技术工人,省内解决生产用材。年产铅笔.8万支,年增到.9万支。因厂房狭窄,设备无处安装,铅芯全靠外购,年7月27日又遭火灾,该厂停止生产铅笔。 年5月,长沙市郊区工业局在南郊北屋冲建新厂,定名长沙铅笔厂,职工全部由郊区原建中农机厂转来,长沙墨水厂将全部制笔设备价拨该厂。年正式投产,共有职工人,年生产能力万支,当年实际产量万支,在福州铅笔厂、上海铅笔一厂、二厂的帮助下,该厂生产发展较快,年产量增到万支,年有少量产品出口(28.8万支),并生产活动铅笔5万支。年底,长沙铅笔厂有职工人,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其中机器设备为万元,裁板、烤板、制笔、油漆等设备齐全,技术装备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中上水平。这年生产HB型系列铅笔万支,有9个品种,总产值万元。 湖南冬瓜木资源丰富,铅笔生产用的冬瓜木小板由省内供应。自年起,先后在酃县、江华、通道三县建立小板生产点,年产能力共7万块,由铅笔厂提供专用设备和木材指标,生产点就地取材制板供应铅笔厂。四、毛笔 毛笔是湖南传统产品。年,在长沙左家公山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支用上好兔箭毛做的毛笔。邵阳毛笔业相传创始于明末的肖安分。长沙较老的桂禹声、王贵和、花文奎笔店,先后设立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益阳曾永顺笔店,设立于清嘉庆七年()。其他县笔店多设立于清光绪、宣统年间。毛笔主要产区为长沙、邵阳、湘潭、湘阴、湘乡、零陵、岳阳等地。邵阳于民国16年()成立蒙恬宫会时,有笔店73家、人;民国26年达到余家,2多人。湘阴常年从事制笔的也有人之多,年产毛笔万支左右,最多的是民国29年达0人,产量万支。全省历史上产量最高是民国25年(),共生产毛笔0万支。 清末民初,湖南毛笔已畅销全国。民国10年前后,开始向南洋及日本等地出口。当时毛笔品种名目繁多,按形状和规格分,有条幅、联笔、屏笔、匾额笔、提笔、斗笔、对笔、抓笔、大楷、中楷、小楷等;按材料分,有紫毫、羊毫、狼毫、鸡毫以及两种以上材料搭配而成的兼毫(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鸡狼毫……等);还有特种用笔,如建筑用的排笔、瓷器绘花用笔、云南少数民族丧事祭礼焚烧用的灯笼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湖南毛笔生产有发展,年产量达万支。各地制笔业逐步组织起来实行集体生产。年,全省有公私合营工厂、手工业合作社等各种形式的制笔生产单位38家、人;城乡副业生产单位个,人。当年全省产量为万支,其中专业占69%,副业占31%。年1~5月生产了万支。由于增长过猛,导致产品大量积压。据年5月统计,全省积压毛笔竟达万支之多。于是,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减产。邵阳市邵陵毛笔厂与群益制墨厂联合成立文具厂,主要生产墨水、墨汁,年又改为邵阳市圆珠笔厂。邵阳毛笔社则于年解散,年毛笔又有销路,街道上又办起了一个人的红旗文具厂,其中制笔的人,年产毛笔万支。年,红旗文具厂停办,恢复邵阳毛笔社,有72人,当年产毛笔69万支。以后生产时起时落,至年,邵阳毛笔社转为邵阳市五金厂。湘潭毛笔社于年解散后成立了三个毛笔组,40多人。~年,各地毛笔生产单位都有调整。到年,全省共有毛笔专业或兼产社、组30家,人,年产万支,产值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起伏不定。年产量为万支,产值54万元。以后专业厂大部转产。年,全省除专供瓷器绘画需要的醴陵市毛笔厂专业生产毛笔,产值26万元外,仅余湘阴、汨罗两县的乡村企业生产毛笔,当年出口收购量万支,产值万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848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