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汨罗市 >人类的思想
时间:2021/6/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人类的思想》第期目录

一、左非:我的窗户向阳而开(组诗)

二、半桌:四月

三、王鹏飞:剪不断的情思(组诗)

四、张红静:睡成一尊雕塑

五、朱仁凤:生活就在这冷与暖中慢慢前行

六、袁瑰秋熊育群:为了稻香满人间

一、左非:我的窗户向阳而开(组诗)1、当暮色降临当暮色降临你是最亮的一盏街灯当你的声音出现我暂时忘记了这世间的喧嚣仿佛一切都已沉寂我的窗户向阳而开门前的紫菊也向阳而开为了迎接你那些花瓣穿上塑料防风外套避开风就避免了一切危险的离开2、落日我喜欢落日从树叶缝隙间筛下来那些笔直的树木投下暗影分割着暗处的分行高举的火把失去了鸟的鸣响它们渐渐习于安静你我的脚步声时有时无踩着一片树叶上我摆弄着风中的头发把衣衫整了再整唯恐在你面前败露羞惭这宏大的背景仿佛一场重大的叙事惊艳着林中秘密我驻足沉浸于层林尽染一场大片的录制中不可自拔3、空椅子来椅子间端坐给你挽长长的发髻插上一柄象牙梳子编细小的辫子淑女般你就是楚国的公主只弹琴赋诗画画周游不扮男驰骋战场天使般椅子间舞蹈两个朝天辫把光阴逆转那年夏天粗布碎花衣裤舞台上霓虹灯下起舞的翩翩少年4、爱丽尔一一致普拉斯火焰很快熄灰如一桩桩无疾而终的爱情如谜,扑朔亦如幻梦被一枝带刺的玫瑰扎出血她宁愿沉浸爱而落日快速在人间沉没没有尽头只是吸引并再次蒸发用灵魂喊出的诗句比灵魂更刻骨在冷风中仍受到宽慰如春天冬青树长绿的手指让嘲讽的人闭嘴绝美的诗如一首首挽歌她把自己瘦成一道闪电大地接受光的震颤每个字符里流露着切肤之痛抬头望向的辰星里哪颗闪亮的星座是你?5、覆盖我们一生都在被一种或N种物体覆盖躯体被四季的衣物或层层棉花羽毛覆盖家被房顶覆盖窒息的空气覆盖然而,我更想成为一只贝壳被柔柔的沙粒或海水覆盖更想成为一种鸟沿着天空的边缘飞行被黎明覆盖有时也被七彩霞光覆盖有时也不畏惧于被雨水积雪覆盖但到最后,我们要接受一把新鲜的泥土覆盖被泥土之上的香草或雏菊覆盖一块简单或复杂的的石头覆盖被早到或迟来的黑夜覆盖左非,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作品发表在文学报刊等。多次在全国诗赛中获奖。出版诗集《羽化的灵魂》(来源:日照作协)二、半桌:四月雨在拂晓停了。雨还没有下完它的腹部在呼吸雨没有移动。飘坠的桐花没有移动那静穆向山顶退去,不遗漏任何声音雾:一只蜗牛的重量抬头望见时我就能感觉到昨天的事物准备着在山顶消失.4.17

来源:诗半桌

三、王鹏飞:剪不断的情思(组诗)

1、藕月色映照绿罗裙花开花落送走半生的时光红蜻蜓点水凭吊逝去的青涩,荷叶残了我不浊的风骨,深埋泥中水下的根系沉默过夏季在秋风萧瑟的暗夜与那些枯落的事物对话令静修的躯体洁净无瑕你还会看见我玲珑剔透的内心也会牵绊着剪不断的情思2、苞米头上的红缨,一直顶到父辈们,弯下了腰才开始演变轮到我,就已经熟透在北国,剥开苞米裸露出一粒粒,仰慕的瞳仁风霜,打磨,身体里结茧的伤,层层脱落3、谷子妈妈那,空落落的焦虑连同饥寒交迫的时光风一吹,就瘦得枯黄妈妈那,轻飘飘的嫁妆搬入洞房,在唢呐声中谁,听出了哀伤妈妈那,沉甸甸的倔强支撑着,穿过稼穑的荒凉谷子熟了,妈妈就已老去4、黍子顽皮的时光逃不出外婆淘洗的笊篱用笸箩装起再撒上,一层一层年糕手中的黏豆包黏住馨香过往黍子就是这样,被外婆的手剥去黍皮,就像有人为我们,剥去面具露出,精米一样纯粹的内心5、金种子何来金种子,不过是一把犁铧从黑土里,翻耕出被嘲弄的跛足两垧多地上,四双儿女在父亲粗糙的手掌里金榜题名血汗撒下去,心像种子一下撒下去,最后撒下去的是枯瘦的身体,每一粒籽都在父亲弯曲的骨头上,发芽开花,生长为一茬茬金黄的庄稼.4.17[作者简介]王鹏飞,原名王立有,曾用笔名牧恩,出生东北定居江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诗集《爱的憧憬》和文集《石榴树下》两部。

四、张红静:睡成一尊雕塑

晚上九点以后,女儿打了个呵欠,开始研究数学题。

“妈妈,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我把书上的定义指给她看。

看完之后,她继续问我:“妈妈,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书上写的,我还是不明白。”

可是我觉得书上写的已经是很清楚了。我来打个比方,质数只有两个孩子,就是“1”和它本身。合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孩子。

“那,妈妈,质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啊?奇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偶数是质数数还是合数啊?”

我说,他们不是一个类别。比如一个是水果类,一个是豆角类。质数与合数是一个类别,奇数与偶数是一个类别。他们分类的依据不同。

我不知道她听明白了没有,只觉得她的眼睛迷茫,仿佛一下子变大了的头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她又开始重复问我:“妈妈,那质数是什么样的,合数是什么样的?”

难道这些数字都是有模样的吗?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仿佛逻辑思维还没有跟上来。我把前20个数字一一举例,哪个数字有多个孩子,哪个数字只有两个孩子。一至二十进行了排队,质数在一排,合数在二排。这样看起来,质数里有奇数也有“2”这个偶数。合数里既有奇数也有偶数。我再次解释,感觉已经很清晰了,也不过是我自己心里明白,她还糊涂着。

接近11点,她还是不舍得睡觉,非要把数学题整明白。我说,就像用水来浇花,第一杯水只湿到了土壤的表面,第二杯水到达了土壤的深层,第三杯水才到达根部。你今天才被浇了第一杯水,学习的领悟要有一个过程,慢慢来吧孩子。

我把她推进卧室,正要给她关灯,看到她正躺在床上,向上蜷曲着腿脱裤子,校服裤褪到膝盖便不动了。我再走近催她脱衣服的时候,发现她早就睡着了。她睡着的时间,裤子来不及到达脚踝。

第二天,我跟她说,你昨晚睡成了一座雕塑,两个膝盖撑着裤腰,在空中盘着腿呢就去梦周公了。我是想给你拍照来着,只是有点不雅观。

女儿边吃边笑,吃一口吐一口说:“那是我吗,妈妈?我真的睡成了一座雕塑?”

是的,作为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我和你,跟所有人,白天过得很累,晚上几乎都会睡成一座雕塑。

张红静,山东人。出版有小说集《长尾巴的城市》。(来源:静静写字)

五、朱仁凤:生活就在这冷与暖中慢慢前行

1、春天,花开为梦

北方的雪尚未消融,南方的春天已经来了。

生活就在这冷与暖中慢慢前行。

身在南方,却向往北方的雪,像是天生就习惯了某种冷。

一夜春风,便让大地举起了树梢,举起了草原,举起了赣江两岸奔涌的緑。

大地沸腾,百花盛开,迎春、桃花、杜鹃、牡丹等等,千姿百态,各领风骚。

与她们相比,我自愧不如,于是只想做一丛独处的草木。与世无争,安静、从容,接受阳光,迎接风雨。

如果今生还有梦,那么,且做一朵细小的花吧,于怜花人温婉的眸中吐蕾,于他的掌心,缓缓盛开。

花开,为梦。花谢,为梦。

2、风中的思念

端午,如期而至。家家忙于裹粽,大街小巷,风中满是粽叶清香。

诗人的节日,注定与粽子有关,粽香飘袅,写着思念,吟着离愁。

每逢此时,必定念起两个男人,那相隔千年,互不相遇却有着同样傲骨的两个男人。

熏着粽香,月光盛开,照见山河依旧,江水不老。

汨罗江畔,楚国大夫是否还在思国忧民,是否仍在为山河残破,仰天长问?月光盈盈,山河无语。

晚风拂面,如慈父怜爱的眼神轻轻拂过。

父亲并非诗人,且无忧国忧民之大情怀,一生只恋着土地。他心中却有许多历史英雄故事,屈子是其中之一,故此,父亲染上一身正气与傲骨。他自学木工,农闲时帮远近村民修犁做耙,他像他手中的一枚钉子,刚直不弯,遇强不屈,直至把自己钉进了大地。

佳节如许,月光如初,袅袅粽香,随风飘送。不知此时,月光之下,远方的亲人可在思乡,惦念归期?

3、女人如花

三月,花开的季节。

大地刚刚举起新緑,一树桃花,便点燃了春天。

静立于树下,观赏这些大地的精灵,见一个个轻启朱唇,似嗔似怒,娇艳、妩媚,风情万千。

惊诧于生命原来可以这般灿烂,迷人。

每一朵桃花,都似曾相识,她们青春、活力,如朝阳般热情,对着大地喊山、喊水、喊春天......

都说女人如花,年过四十,才知女人的花期只有一季。

女人如花。想起去年,还是这树桃花,点燃了春天的桃花,娇艳、妩媚,似水柔情。

雨至,花容失色。

还是这树桃花,点燃了春天的桃花,恋在枝头,不知是该随风飘落红尘,还是从容回归大地?

风歇雨停。这树桃花,溅落一地花红。花开为春,花落无声,惹得一场欢喜一场空。

如果花开,只为花谢,或许花谢,亦为花开。

朱仁凤,笔名淡水,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理事、南昌市进贤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市诗歌学会理事.《八一诗选》执行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双凤朝阳》(团结出版社出版)《月亮湾的月亮》,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潮》《海燕》《名作欣赏》等杂志、报刊两百余家.获全国诗赛奖若干。(来源:散文诗精粹)六、袁瑰秋熊育群:为了稻香满人间

1

  刚入古稀之年,卢永根就觉得身子不舒服。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是前列腺癌,需“活检”进一步确诊。但卢永根似乎并不在意,症状一缓解,他又投入到野生稻的研究中。   听说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他立即动身。这座山荆棘丛生,密密的乔木与灌木阻挡了进山者的脚步。卢永根拄着手杖弯着腰,踏过荆棘,一边开道,一边攀爬。爬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学生们架着他慢慢往上走。快到山顶时,终于发现了野生稻,卢永根高兴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尽管他所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已经拥有1万多份这样的种质资源,但每一次野生稻的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蕴含着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新希望。   60多年前,卢永根作为中国稻作科学专家丁颖的助手,用两年多的时间走遍中国无数的稻田,写下了数十本田野调查笔记。丁颖教授“以农为命、以稻为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卢永根。年丁颖去世,留下了多份稻种和大量尚未整理的科研数据。卢永根把恩师留下的种质资源小心保存起来,沿着丁颖的脚步继续上路,只要可能有野生稻生长的地方,他都前去寻觅。许多珍贵的稻种,就是他翻山越岭一株一株寻找回来的。   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寻找、不断搜集、不断研究中,卢永根在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他提出的“特异亲和基因”新概念,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年,卢永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卢永根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家庭。初中时,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语文老师、共产党员萧野。卢永根由此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并选择到坚持爱国教育的香港培侨中学读高中。   在培侨中学3年,他脱胎换骨了,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成绩出众的好学生,骨子里是一个“随时准备为共产主义献身”的进步青年。他以“平原”为代号,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年8月9日,还在念高中的他被香港中共地下党组织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新中国即将成立,19岁的卢永根毅然奔赴祖国内地。他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秘密从事地下学联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卢永根本是学医的,为了更多地为党组织工作,他选择了功课压力相对较小的农学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还有很多特务暗中进行破坏活动。卢永根没有暴露党员身份,利用学生身份暗中调查,为党组织甄别特务作出了贡献。   年,包括岭南大学农学院在内的数所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年卢永根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改革开放后,卢永根获得了公派出国的机会。卢永根的祖辈即移民美国,他去美国留学时家族已有30多人定居美国。在美国与亲人相见时,他的母亲已身患重病,家人竭力劝说他留下来,但卢永根最终还是回到了国内。从小疼他的大姐给他寄来了一张一家三口移民美国的表格,只需要他本人签字即可生效,卢永根再一次拒绝了。他含泪回复:“我是一个中国人,祖国正需要我。”   从年到年,卢永根担任了12年华农校长,为华南农业大学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上任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破格晋升优秀青年教师,建起了先进实验室,盖起了教师楼、高端人才公寓,为全校教职工装上了程控电话。他亲自设定课程表,撰写教学大纲。为了将国外先进学科引入,他经常加班到深夜。他的笔记本上写得最多的,就是教学规划和他在国外大学见到的先进学科的情况。在卢永根的努力下,华南农学院陆续开设了21个专业学科。年,华南农学院正式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   3   卢永根的野生稻研究以及其他种质资源,在整个稻作遗传育种的科学研究链条上,属于“上游”的基础研究,为“下游”的实践运用提供基本的原理和路径。这注定是枯燥而孤寂的,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劳而无功,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使命。   实验室是卢永根穿着白大褂常去的地方。显微镜下那个微观世界是他和他的学生们观察了一辈子的大千世界。   卢永根的恩师丁颖最喜欢下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他的裤腿上都沾着稻田里的泥。卢永根深得丁颖的真传,只要双脚踩进水田里,他就像一棵稻株一样,土的干湿度、水的温度,都了然在胸。只要双脚沾满泥土,他仿佛就有无穷的力量。卢永根关于野生稻“基因”的灵感,离不开他那双踩进水田的脚。   很多时候,卢永根刚把脚踩进水田,学生们的脚就跟着踩了进去。6月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那些日子除了上课,师生们都泡在水田里。哪有农人不忙碌的?在他们看来,学农的人既是学者又是农民。他们顶着广州酷夏最热的日头,头皮都被晒得发烫,脚底却是很凉的泥。   学生们总是看到稻田中的卢老师一副陶醉的样子,即便耄耋之年他在稻田里也如履平地。他一次次弯腰贴着稻穗,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柱头,针尖一样的稻芒常常扎破他的脸、刺伤他的眼睛,他从不在乎。昂起头流完泪,他轻轻揉一揉发红的眼睛,又继续弯腰。他与宝贝似的稻穗、稻花脸贴脸、心贴心,像在听花开的声音,又像把心灵潜入稻花深处,一呼一吸都沉浸在奇妙的稻香里。   4   年底,卢永根在院士例行体检报告中注意到,一些指标突然异常升高。情况危急,这次他不得不做“活检”,诊断结果是前列腺癌晚期。   年下半年,妻子徐雪宾和女儿卢医院。这时卢永根已经出现了肺部感染和骨转移,他腰背酸痛、头晕胸闷、难以行走。专家的结论是:中位生存期半年左右。   年3月14日下午,他们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捐款。医院出来,互相搀扶着上了车。   在中国建设银行华农支行柜台前坐定,卢永根从破旧的黑色挎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缓缓取出一个又一个存折。他将这些存折里共计万元的存款,全部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一周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华农支行的工作人员上门来到卢永根的病榻前。卢永根强撑着孱弱的身体,一次又一次输入密码,一笔一笔签名,把最后万元存款也全部转出,最后清点出捐款元。这笔钱作为“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该校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学科研优秀青年教师,以及资助农学院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   在此之前,卢永根还将广州花都两间价值多万元的祖产商铺捐赠给了罗洞小学,租金收益用于奖励教学。这份祖业属于卢永根和他哥哥卢永经,远在美国的卢永经为此专门去中国领事馆办理了委托书。   尽管在捐款上毫不吝啬,但生活中卢永根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下雨天他怕皮鞋淋坏,就脱下来拎在手上。师生们经常看到他穿着T恤短裤,拿着饭盒,和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跟大家在一张长条桌上吃饭,而且有说有笑。每一次吃完饭,他的碗里一定是一片菜叶、一粒米都不剩。卢永根家里陈设也极其简朴——小饭厅的小圆桌,两张磨白了边的老式靠背木椅,客厅与餐厅用五斗橱隔开,这五斗橱还是住平房时留下的旧家具,前面当鞋柜用,后面方框里放着旧款电视机。房间里没有装空调,连窗帘也没有。在他和徐雪宾的生活里,物品从来没有款式新旧之分,只有能用与不能用之别。对于浪费,哪怕是一丁点浪费,他们都于心不安。   5   卢永根与疾病抗争,医院医院,他的生命奇迹般地延长到了2年8个月。由于病情,夫妻俩说话很少,这样的朝朝暮暮默默相守变得愈加珍贵。   他们俩先后办好了遗体捐赠手续,把自己的身体用于医学院解剖课。早在年,徐雪宾就拖着手术后的身体,顶着六七月间广州最热的太阳,一遍遍跑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填报各种表格。办理好了繁复的手续,拿到红色的“遗体捐赠荣誉证书”,她心里才踏实。   年8月11日8时30分,卢永根出现浅度到中度昏迷。血氧水平一直下降。对这种状态的病人,医生采取的办法是先送去ICU(重症监护室),全身插管,对症处理,延续生命。卢永根还在清醒状态时,医生跟徐雪宾说:“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把卢院士送去ICU吧。”   徐雪宾说:“你可以把这个意见直接告诉他,让他自己做决定吧。”卢院士的答复虽然断断续续,却十分坚定:“不要再浪费国家的财物……不要做任何抢救……不要做任何有创面的治疗……”他之所以不想要身体有任何创伤,是想把完整的身体交付给医学院的学生。   8月12日凌晨,卢永根告别了这个世界。   卢永根走后,他的学术“基因”依然在传承。弟子张桂权教授主攻“基因组学”,刘向东教授研究“四倍体”,傅雪琳教授研究“野生稻”,他们方向不同,但心心念念的都是同一块“水田”。   张桂权教授年纪不轻了,依然经常下田。傅雪琳教授两天不下田,心里就发慌。她也不知道那块田到底有什么“魔力”,一直吸引着她。直到卢老师走了一年,她突然有了领悟:那块“田”是从丁颖老先生到卢永根院士,到张桂权教授,再到自己这一代又一代华农人用人生和信仰耕耘、守护的“生命田”。卢永根老师的根在那里、魂也在那里,他带出来的学生也和他一样,心在那里、念在那里、信仰在那里。他们的努力,是要让稻香香遍这个生生不息的人间。

来源:人民日报

《人类的思想》

编辑野草8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miluozx.com/mlsxw/81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