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区的东北部有一条与汨罗江相临的街道,名曰归义街,人们习惯于叫它归义老街。据记载,归义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年间,距今已千余年。 近日,我们走进归义老街,听老人们重拾对老街的记忆。 (归义街其中一巷,唯一的一段麻石路) 归义街到底有多老?春日温和的阳光,洒在光亮亮的水泥路上。虽名为老街,但街道却基本被历史摸平,成了现代的模样。如果不是当地人指着老街仅存的几处古迹遗址,我们压根就找不到老街的影子。 事实上,据历史考证,北宋元丰年间,置乡、坊、里,汨罗境内设有长乐、永宁、归政、大义4个乡和归义、新市2坊。“可见,归义那时候就有了。”正为归义街写志的老人杨移涛解释道。 归义老街原来是个小镇,有几百户居民。这个紧临汨罗江的小镇,水运交通发达。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归义街开始在湖南湘北城镇发展历史中刻印痕迹。 “‘三街九井十三巷,五埠三门两牌楼;尚书故里文昌阁,故事龙舟是源头’这几句说的就是归义街。”尽管已经过去60余年了,但当时晚上归义街的热闹场景,年出生的本地人涂君如至今记忆深刻,“归义街与高泉山隔陇相望,除了水运带来的繁华,还是一个驿站,来来往往的人在这里停歇,曾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便更深夜静,商埠仍人流如潮。” (紫云台已变成龙舟制造中心) 昔日繁荣曾有“小武汉”之称“归义老街呈南北稍偏东走向,从紫去观往南为上市街,往北为下市街。上市街垂直向西与马巷相连为横巷街。”老人杨移涛带着我们在归义街上穿行,不时停下来,用手比划着,仿佛我们来到旧时的归义。 据老人们回忆,从民间至解放初期,街巷铺面很多,流传“南来北往东西巷,前店后坊上下街”之说,有“小武汉”之称。 据记载,上市街长多米,宽10米,街面中间麻石铺地宽5.8米。下市街长多米,宽8米,街面中间麻石铺就宽1米。在过去的年岁,上市街和下市街聚集了大量不同行业的店铺,“店铺将近家,著名的有‘胡丰顺’、‘杨祥泰’、‘蔡万龙’、‘聂仁顺’等,其中‘袁德泰’烟铺,年销丝烟担以上。”杨移涛还说,归义街上有许多祠堂、庙宇、洞门、牌楼等,气势恢宏磅礴,人流往来不息。 此外,横街全长米,宽8米,整个街面麻石铺就。横街因西连马巷,公务来往人员之多,形成了市镇最繁华热闹之中心,有旅馆、酒馆、茶馆、牌馆、面馆、金店、钱庄、百货、南杂等数家店铺。 (保存最完整的慈云寺) 大多古迹仅剩遗址解放初期,众多古迹林立的归义街到70年代时,已被毁坏得所剩无已。在紫云台(现改名为紫云观)的旧址,数个工人正在制造龙舟。原来几年前,因这里无没有往日的繁华,这个旧址便被租赁,改成了屈子龙舟制造中心。 老人涂君如说,紫云台头门有两层高,从中门进入,上层为戏台,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旧时,每年中元节将在紫云台举行七天七夜的‘盂兰盘会’,晚上紫云台内灯火通明,观看者达上千人次。” 寻遍整个街道,只有慈云寺几经修复后保存最完整。据守庙老人介绍,慈云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多年,初期的寺庙只有三间平屋,法师释长清、释连珍、释连生、释玉掌等相继主持寺庙。民国十年募捐扩建,建上下两殿,供佛像数尊,焕然一新的庵堂香火甚旺。后来因中日战争爆发,古寺受损严重,在20世纪70年代,庙宇被拆,僧尼还俗,佛教信仰在民间日趋淡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已无公开烧香念佛活动。后来改革开放后,佛教事业得以重新发展,寺庙重新修复,香火旺盛依旧。 岁月的巨轮,在归义街辗出一片片伤痕。在老街上后退着前进,看着老街离去的背影,它就像个佝偻的老人,正蹒跚着前行。 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也没有了曾经喧嚣热闹的街市,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老街是一种历史,也一种文化的沉淀……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呢长春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