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刊物到咯!”11月5日一大早,汨罗长乐镇66岁的老人周瑞松停好自行车,敲开了傅晴保家的门。“这可是我们老人的精神寄托啊。”拿着《科技园地》刊物,傅晴保眼角笑开了花…… (傅晴保老人正在读刊) 原来,在长乐镇,有一家特殊的“新闻机构”——长乐镇老年协会,这个协会,于年年底自创了《科技园地》刊物,每月一期,包括增刊如今已出刊84期,每期印发后,创办人都将骑上自行车,免费送到协会和喜欢参阅的各个老人手中。自办刊物传递“大事小情”“最开始的想法是,我们要为老人送健康。”长乐镇老年协会负责人、《科技园地》创办人之一周瑞松说,老人一上了年纪,身体变得虚弱,他们办刊物,想让老人们多学点保健知识。可渐渐地,周瑞松就发现,办刊物根本停不下来了。“每期都有很多的读者,不仅有读者的来稿,还有不少读者的来信。”据悉,《科技园地》创办之时,有四位老人负责写稿、组稿、审稿、修稿、排版。由于有两位年纪太大,目前仅由周瑞松和李浩良两人老人负责。虽然出刊前要进行大量工作,但两位老人自办的刊物,比起专业新闻机构的水平,毫不逊色:长乐要闻、保健知识、科技知识、散文、好人好事、诗词等内容丰富多彩,传递着长乐的“大事小情”和文化底蘊。资金“化缘”而来骑车免费送刊简单印刷、没有刊号,没有定价,只有散发着油墨香的《科技园报》。由于缺乏资金,《科技园地》外表上并不光鲜。“每期印数百份,发放到各个需要的老人手中。”周瑞松说,为了筹措资金,老年协会会想办法向上级打报告。“我以前是镇里老干部,还有点熟人,现在可是到处‘化缘’。”刊物印刷出来了,送刊也是个问题。为了节约成本,周瑞松便自己骑上自行车,一家一户上门送刊物。据了解,最远的一户要骑车半小时,而每月送完所有的刊物,需要花费三四天时间。文化风吹进了老百姓生活中6年来,长乐镇许多村民每个月都会收到《科技园地》,文化风吹进了老百姓生活中。“虽然就是简单的几张A3纸,但内容却贴近我们老百姓。”长乐镇一名老人对镇上自办的刊物赞不绝口,“每次收到《科技园地》,都会认真看看,觉得内容实在,许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年75岁的老人傅晴保,以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却是一位放下锄头拿起笔杆子的作者——因为《科技园地》的创办,他每年都要在此刊物上发表数篇文章。“我自己很喜欢写,每次有什么感悟,我便写下来,而《科技园地》给了我一个平台。”傅晴保说,《科技园地》是他的精神寄托,同时也能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聚拢到一起,并能影响周围的人,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只要我还在,报纸会继续下去,长乐镇老人们也将免费获得更多的知识。”说到《科技园地》,周瑞松一脸的满足与欣慰。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白癜风系统检查项目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权威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