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此次汇总范围主要限于年度中国语言类期刊和集刊。 汇总来源主要有:《中国语文》《汉语学报》《语言研究》《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方言》《语言科学》《语文研究》《语言学论丛》《语言研究集刊》《汉语史研究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汉语史学报》《励耘语言学刊》等。 词汇语法类论文汇总 《中国语文》 年(总第-期) 语法 1.林若望: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01) 2.隋娜;胡建华:量词重叠的句法,(01) 3.李新良;袁毓林:“知道”的叙实性及其置信度变异的语法环境,(01) 4.陆烁:汉语定中结构中“的”的句法语义功能——兼谈词和词组的界限,(01) 5.董正存: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01) 6.张云秋;李若凡:普通话儿童早期语言中的情态量级,(01) 7.方梅:负面评价表达的规约化,(02) 8.王倩:现代汉语新兴流行构式“小+谓词性X”形成动因研究,(02) 9.赵长才:“并”在中古译经中的时间副词用法及其来源,(02) 10.朱其智;朱学斌:西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余”“朕”和“我”的区别与混用(02) 11.马楠:“越来越……”中“来”的性质及其他——《“越来越……”构式的语法化》读后,(02) 12.吴怀成;沈家煊:古汉语“者”:自指和转指如何统一,(03) 13.董秀芳:动词后虚化完结成分的使用特点及性质,(03) 14.张谊生:试论“有加”的附缀化与“X有加”的构式化,(03) 15.完权:“领格表受事”的认知动因,(03) 16.郭锐;陈颖;刘云:从早期北京话材料看虚词“了”的读音变化,(04) 17.蒋静忠;魏红华:“一直”与“总是”辨析,(04) 18.周韧: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的轻重象似、松紧象似和多少象似,(05) 19.杨海明;康婵媛:生命度定位与摆度对词类功能扩张的影响——以汉语工具词的兼类为例,(05) 20.杨永龙:词音变化与构式省缩——禁止词“别”的产生路径补说,(06) 21.邓川林:副词“也”的量级含义研究,(06) 22.李炜;石佩璇:从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语法地域类型差异,(06) 23.于秀金:跨语言时-体-情态的范畴化、显赫性及扩张性——库藏类型学视角,(06) 词汇训诂文字 1.赵川兵:《中华正音》连-介词“混/浑”用例几则,(01) 2.谢国剑:说及相关诸字,(01) 3.俞绍宏;王娅玮: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02) 4.赵曜曜:隋代墓志俗字考释举隅,(02) 5.李春桃:“濡轨”辨析,(02) 6.沈培:侯马、温县盟书“明亟视之”及传世古籍相关问题合论,(03) 7.董志翘:扬雄《方言》辩证一则,(03) 8.谭景春:说“打折”,(03) 9.孙利萍:两岸华语后置标记“样子”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04) 10.刘永华:计量单位词“日行”“日程”与时长表距离式的发展,(04) 11.田炜:说“同生”“同产”,(04) 12.王灿龙:谈以“生”“死”为参照的几个时间词语,(05) 13.于淼: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异体字源流考,(05) 14.雷缙碚:再谈甲骨文“阜”字及字符“阜”的四种形体,(05) 15.魏启君;王闰吉:子弟书释字二例,(05) 16.肖丽容:《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纠谬,(05) 17.张美兰;穆涌:《称谓词“兄弟”历时演变及其路径》补正,(05) 18.姜南:“将无”重考,(06) 19.游黎:《颜氏家训》语词补释,(06) 20.陶智:“芳判”“芳”考辨,(06) 《汉语学报》 年(总第57—60期) 1.施春宏:构式语法的理论路径和应用空间,(01) 2.郑贵友:“探询”现象的表达策略与功能,(01) 3.张金圈:状中性“方_单+动_单”组配的结构与功能,(01) 4.杨勇:高程度副词的语义磨蚀及其补偿机制,(01) 5.吴春生;武振玉:“以卒待之”“卒”义辨,(01) 6.胡清国:现代汉语评价构式“NP一个”,(01) 7.沈威:“与其说p,不如说q”句式辨察,(01) 8.杨静:句位压制与汉语形容词的副词化,(01) 9.丁力:略论小句理解的三个层面,(02) 10.陈淑梅:并列式复合词的动宾化扩展,(02) 11..李向农;钱颖:“以……名义”格式之“名”与“实”,(02) 12.汤传扬:程度补语“紧”“很”的历史与现状,(02) 13.王羽熙:类指“一量名”结构的人际视角考察,(02) 14.雷容:汉语小称的语义演变机制,(02) 15.姚双云:由“语义镜像法”看“而且”的并列用法,(03) 16.倪志佳:现代汉语物色词和色物词的词法模式及相关问题,(03) 17.吴锋文:基于模式识别的四句式复句句法语义关系判定,(03) 18.张福通:形式对应与词汇兴替——“未+动词性结构+前”的演变机制,(03) 19.范晓:论汉语的“主述结构”和“主述句”,(03) 20.王耿;曾李:前加特定形式词的“当X时,Y”句式,(03) 21.吴胜伟:“N+们”结构中“们”的“激活剂”功能,(03) 22.徐朝红:从时间范畴到让步范畴——以“正”“每”的演变为例,(03)23.邵敬敏: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04) 24.匡鹏飞:“动词+X+时量成分”结构中X的类别和功能,(04) 25.高再兰:论小句标记“之所以”的多功能性,(04) 26.王仁强;杨旭:“出版”的词类问题与向心结构之争——一项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研究,(04) 27.李宗江:近代汉语的话题标记及其演变,(04) 28.强星娜:副词“一时”的句法语义选择限制与偏好,(04) 29.翁义明:基于动词语义特征分析的现代汉语动宾施受关系探究,(04) 30.苏小妹:话语修补标记“我是说”,(04) 《语言研究》 年(总第-期) 词汇训诂文字 1.曾良:俗写与历时词汇探讨举隅,(01) 2.谭飞:部件“立”的几个来源及相关问题研究,(01) 3.真大成:“趁”之来源补论,(01) 4.唐厚广;顾龙飞:有关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几个问题,(01) 5.朱生玉:《说文解字》大小徐所注“俗字”研究,(01) 6.夏凤梅;郭攀:“呜呼哀哉”的情绪化和理性化,(01) 7.曹亚北:“莫大”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02) 8.吴小萱;周志锋:“九吞八扎”“吞头”及其他,(02) 9.熊娟:“薅恼”辨证,(02) 10.要二峰:“蓝缕”新解,(02) 11.王凯博:《老子》“婴儿之未孩”新解,(02) 12.张璇:“撩”与“撩理”的意义考辨,(03) 13.陈源源:“闹忙”补正,(03) 14.徐新伟:“钻石”与“碹石”的名物之争,(03) 15.梅强:“白地小虏”考,(03) 16.赵家栋;付义琴:《生经·舅甥经》“俘囚”词义复议,(04) 17.朱炜:“??”字音义考——《老乞大》《朴通事》词汇研究之二,(04) 语法 1.田源;徐杰:“V+看+S”的两个结构类型与间接疑问标句词“看”,(01) 2.马婷婷:结果补语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01) 3.周红: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开”结构的语义,(01) 4.谢晓明;左双菊:显著事件的认知分化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以“期期”的演化为例,(01) 5.聂仁发:“即使??也”的语义结构,(01) 6.王翠:接触引发的演变——再谈介词“基于”的来源,(01) 7.李晋霞;刘云:汉语故事语篇的结构与凸显等级,(02) 8.齐航福:再论殷墟甲骨文中句式使用的组类差异——以“燎”字句为例,(02) 9.曾冬梅;邓云华;石毓智:汉语兼表原因和结果的语法标记,(03) 10.钟小勇:叙事体中把字句宾语的话语功能分析,(03) 11.董成如:“什么”在反问句中的性质及相关问题,(03) 12.朱怀;范桂娟:“但是”的来源及演化过程,(03) 13.廖光蓉;尹铂淳:同位称呼语“小妈姐”探析,(03) 14.杨子:Nn类“差点儿没VP”新解——从“差点儿没”的歧义性说起,(03) 15.徐江胜:论焦点标记“所”,(04) 16.彭彬;程邦雄:“厉害了我的NP”构式研究,(04) 17.曾李;吴振国:动补式“V好”、“V坏”句法语义对称性研究,(04) 18.王晓辉:程度评价构式“X没的说”研究,(04) 19.朱福妹;马贝加:再议副词“终于”的产生,(04) 20.施思;梁银峰:中古汉译佛经中的“与+NP+俱”结构,(04) 21.张庆冰:《祖堂集》“V+却”情状类型研究,(04) 《古汉语研究》 年(总第-期) 1.吴福祥:试谈语义演变的规律,(01) 2.张言军;唐贤清:概数助词“许”的历时发展及其衰落动因考察,(01) 3.董守志:孔颖达《五经正义》“蒙”所标系的语法语义分析,(01) 4.王月婷:古汉语“及物”变读规则所反映的语言运作模式,(01) 5.姜慧;张再兴:秦汉简牍文献用字习惯考察三则,(01) 6.刘征:银雀山汉简文字形体特点,(01) 7.蔡一峰:“害”字新证,(01) 8.李开:《辞源》第三版释义研究——以丑集为例,(01) 9.汪维辉:说“困(睏)”,(02) 10.詹绪左;周正:禅籍疑难词语考四则,(02) 11.李家傲:“忘”无“怕”义辨,(02) 12.梁银峰:从交互主观性的角度看“既”字句的主句化和句子化,(02) 13.张玉金:殷墟甲骨文时间介词“自”研究,(02) 14.郭浩瑜;杨荣祥:关于汉语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几个问题,(02) 15.陈祝琴;岳秀文:《诗经》中的单音节状态形容词,(02) 16.李强: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话题性及相关问题,(02) 17.蒋冀骋;刘智锋:论词义引申的民族性,(02) 18.徐式婧:汉语条件句的构式化和历时演变,(03) 19.徐朝红:从原因到让步的演变——以让步连词“既”“唯”为例,(03) 20.王长武:“可不”来源考,(03) 21.张海媚:常用词“该”对“合”的历时替换及其他,(03) 22.姚尧:古代日本汉文对汉语典故词的吸收与改造,(03) 23.周蕾:明清字书在异体字处理上的演进与创新,(03) 24.储泽祥:列举义“等等”的形成,(04) 25.高增霞:“放着…不…”的构式化,(04) 26.余义兵:近代汉语“第一”主观情态义窥探,(04) 27.张峰:利用战国楚简形近易讹文字校读古书举隅,(04) 《民族语文》 年 句法与词法 1.刘春梅:平南白话的AB式状态形容词,(01) 2.尹蔚杉:“做”义轻动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特点一一以羌语支语言为例,(01) 3.金海月:朝鲜语并列复合词词素顺序的类型学特征,(02) 4.力提甫·托乎提:论递归性原则与维吾尔语的若干短语结构类型,(02) 5.和智利:大具纳西语的形修名语序,(02) 6.李云兵: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03) 7.张四红;余成林:尔苏语的存在类和领有类动词及其类型学启示,(03) 8.田静:白语性别标记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一一兼论白语和藏缅语、汉语的关系,(03) 9.赛丽塔那提萨·哈力克古:近代维吾尔语表示“之后”义的后置词,(03) 10.盛益民:中国境内语言人称包括性问题的类型学研究,(04) 11.吕嵩崧:靖西壮语方式副词、程度副词与谓语的语序模式及其历时动因,(04) 12.杨将领:独龙语孔当话的格标记系统,(04) 13.田洋:多谷土家语动词格式及其来源,(04) 14.长山;季永海:满语元音交替构词法,(04) 15.朱艳华:载瓦语现实和非现实范畴的实证研究,(05) 16.胡伟;李兵:瓦罕塔吉克语的代词性附着语素,(06) 17.张琪;刘劲荣:拉祜语名词的类称范畴,(06) 18.潘家荣:台湾南岛语语序类型特征,(06) 语义与词汇 1.樊中元;谢晓明:称人量词语义特征的跨语言考察,(01) 2.陈孝玲:泰语“弯曲”义词研究,(02) 3.卢笑予:从追加义动词到“再次标记”一一汉语东南方言和民族语中存在的区域性语义演变现象,(03) 4.瞿霭堂;劲松:语言与环境:嘉戎语动词的方位指向,(05) 5.洪波;郭鑫;覃凤余:广西部分汉语、壮语方言不定量词兼表处所名词语义模式研究,(05) 《语言文字应用》 年(总第-期) 1.苏琳;仉晓红;吴长安: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梳理与评析——基于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01) 2.朱俊玄:字母词的界定与规范,(01) 3.谭学纯:“义位义位变体”互逆解释框架——基于《现代汉语词典》5-7版比对的新词新义考察,(04) 4.党静鹏;王璐;苏金智:台湾国语吸收大陆普通话词语趋势研究,(04) 《方言》 年 1.刘丹青;唐正大;陈玉洁;盛益民;王芳: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39(01) 2.刘立恒;练春招:广东河源水源音“把”的意义和用法,,39(01) 3.吕晓玲:明清泉腔戏文中“得”的非能性用法,,39(01) 4.邓婕:湖南泸溪乡话的“倒”及其语法化,,39(01) 5.杨佳:湖南汨罗方言的补语标记“得”和“唧”,,39(01) 6.张辉:豫西南方言中的“讫”,,39(01) 7.姜昕玫:甘肃合作方言的名词重叠式,,39(01) 8.盛益民:绍兴柯桥吴语表任指的不定性标记“随便”,,39(02) 9.项开喜:安徽枞阳方言的两种任凭义句式,,39(02) 10.汪化云:黄孝方言中“等”的语法化,,39(02) 11.邱斌:江西安福话的语气词“嚯”和“噷”,,39(02) 12.陈才佳:广西贺州桂岭本地话的“儿”小称,,39(02) 13.吕珊珊:蔡家话七种优比句的类型学考察,,39(03) 14.陈伟蓉:福建惠安闽南方言的关系从句标记,,39(03) 15.徐睿渊:传教士材料中的福建厦门方言常用单音否定词,,39(03) 16.黑维强;高怡喆:陕西绥德方言“还”的两种用法及其语法化,,39(03) 17.付新军:山东青岛方言“害+V/A”构式探析,,39(03) 18.黄小娅:广州话表所在和所从的“向”补证,,39(03) 19.邢向东:“下数”、“解数”同源考,,39(04) 20.黄小平:从阶曲线观察方言词汇的亲缘和接触关系,,39(04) 21.覃远雄:普通话和荔浦方言否定形式的比较,,39(04) 22.张静芬:广东云澳闽南方言特殊的“乞伊”结构,,39(04) 23.彭慧:湖南永顺官话方言“倒”的用法,,39(04) 24.龙安隆:江西永新赣方言的结构助词标记,,39(04) 25.易丹:广西柳州官话“了2”高平语调的语用功能,,39(04) 26.雷汉卿:青海乐都方言的语气助词“哈”,,39(04) 《中国方言学报》 第七期 1.刘丹青:方言学的内向研究和外向研究 2.张振兴:关于“渠”和“個” 3.黑维强:绥德方言“也”的零音节及其表现 4.胡松柏;吴艳芬:赣东北徽语核心词共有率考察 5.陈晖:湖南泸溪(梁家潭)乡话的否定词 6.莫超: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汉语河州话研究综述 《语言科学》 年(总第86-90期) 1.刘洪涛:《方言》“散,杀也”疏证,(01) 2.郑伟:汉语方言指示词“尔”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来源,(01) 3.王倩;张先亮:口语习用语“说是这么说”,(01) 4.侯瑞芬:汉语“不XX”三字组考察与词典收词,(01) 5.张福通;张寒冰:语体变换、语用原则推动下的词汇化——以“尤其”为例,(01) 6.周明强:强调类话语标记语“X的是”的语用功能考察,(01) 7.袁毓林;刘彬: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02) 8.史有为:汉语“时体”的再认识——以“了”为中心,(02) 9.彭睿:同构项变化的方式及其在语法化中的角色,(02) 10.黄梅;庄会彬,冯胜利:韵律促发下的重新分析——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02) 11.姜自霞:像词性和评分方法对普通话儿童非词复述的影响,(02) 12.李运富:“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02) 13.龙国富:从梵汉对勘看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的省略技巧,(02) 14.黄河:气温作为自然因素对语言分布的影响——以“手”“脚”所指部位的地理分布为例,(02) 15.郭锐:同形删略和离合词、不完整词形成机制——兼论准定语的形成机制,(03) 16.李双剑;陈振宇,范轶赟:汉语否定提升研究,(03) 17.宗守云:责怨和强化:张家口方言的“还还VP”句,(03) 18.张晶;侯敏:中文情绪分析中否定形式研究,(03) 19.杨小龙: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线性生成与动态解析,(03) 20.毕谦琦;王艳红:石洞侗语汉借词历史层次分析,(03) 21.戴世君:论汉代副词“颇”的表示不同的作用,(03) 22.赵春利;方甲珂:“喽”的功能、意向、态度和情感研究,(04) 23.钟书能;石毓智:从创新表达看语法构式功能,(04) 24.陈禹;萧国政:基于物性结构的事件演化语义模型,(04) 25.金小栋;吴福祥:官话方言放置义动词“搁”的语义演变,(04) 26.陈曼君:闽南方言持续体标记“咧”的来源及其语法化,(04) 27.于立昌:“早晚”的词汇化与主观化,(04) 28.钟叡逸:论非典论元引介策略,(05) 29.祁峰:从汉语及吴方言的正反问句看疑问和焦点的互动,(05) 30.柏晓鹏:中文命题库的全局性语义角色标注及其对汉语研究的影响,(05) 31.徐朝红:让步条件连词到让步连词的语义演变,(05) 32.方绪军:“不是不X”、“不是没(有)X”和“没(有)不X”,(05) 33.祝晓宏:流行词“违和”的语义泛化、复活与否定吸附,(05). 34.郭洁;顾阳:汉语比较句引介词的功能特征再析,(06). 35.余光武:论情态动词“能”的核心语义及语用解读机制,(06) 36.王珏:说准话语语气词,(06) 37.万光荣:惊讶范畴:类型学研究的新领域,(06) 38.王云路:说“赘婿”——兼谈“赘”与“质”的核心义,(06) 39.石小力:上古汉语“兹”用为“使”说,(06) 40.詹绪左;吴士田:“擎油不/滟”考,(06) 《语文研究》 年(总第-期) 1.苏宝荣:汉语复合词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的再认识,(01) 2.张伯江:从“叫”的个案讨论汉语句法格局的形成方式,(01) 3.杨荣祥: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01) 4.张谊生:从相对到绝对:程度副词“最”的主观化趋势与后果,(01) 5.李小军;徐静:“总”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01) 6.罗耀华;姚文彪:“V+至”结构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01) 7.刘雅静:论现代汉语非主谓句的语用分类,(01) 8.郑贤章;张福国:古代字书疑难注音释义考(二十六则),(01) 9.李冬鸽:从《说文》本义与出土材料本义的不同谈词义的引申方式,(01) 10.张博:汉语并合造词法的特质及形成机制,(02) 11.朱庆之:论汉译佛经句法独立之称谓词前的代词“此”和“汝”,(02) 12.袁健惠:汉语史中“V于/在L”和“VL”结构的交替演变及其原因,(02) 13.刘街生:存在句动后NP的分布和信息状态,(02) 14.张新华:短时副词“顿时”的叙实特征研究,(02 15.张寒冰:论现代汉语人称与情态的同现限制,(02) 16.毕晋;肖奚强:“说好的X呢”构式的语义演变与语用价值,(02) 17.张惠英:海南临高话的动态助词,(02) 18.张竞婷;杨永龙:青海民和甘沟话的状语从句标记“是”及其来源,(02) 19.郭笑;姜礼立;唐贤清:河南洛阳方言的程度副词“血”——兼论程度副词“血”在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02) 20.邵敬敏:“除了”句式的语法意义新解及其启示,(03) 21.李晋霞;刘云:论汉语复句分类的形式特征,(03) 22.张赪;崔越:《诗经》言说动词“曰”“言”“云”虚化用法的篇章功能及其跨语言共性研究,(03) 23.孟蓬生:《尚书·盘庚》“乱越”新证,(03) 24.潘玉坤:“有辞”“有夺人之心”“有立志”之“有”训“能、可”考,(03) 25.邢向东:晋语过去时标记“来”与经历体标记“过”的异同——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二,(03) 26.田恒金;曹庆改:湖北巴东话的量词“个”,(03) 27.张荣荣;李炜:粤方言词“焗”来源考辨,(03) 28.黄瑞玲:广东揭阳方言的指示词及其复音化-合音循环圈,(03) 29.蒋绍愚:词的语义成分与词的句法功能,(04) 30.刘彬;袁毓林: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04) 31.梁永红:当代汉语及物动词带名宾情况的发展变化——基于《动词用法词典》的定量统计分析,(04) 32.玄玥:话语标记“当然”的语法化,(04) 33.胡承佼:含警醒义成分的“一不X”的功能表现及发展动因,(04) 34.田静;徐铂;苏新春:“有+名”类词词性标注的分歧、成因及判定方案——兼谈“有+名”类形容词的释义,(04) 35.肖亚丽:贵州锦屏方言的反身代词[kuan21]及其语法化,(04) 36.安拴;桑宇红:河北无极方言的合音代词“乜”及相关问题,(04) 《语言学论丛》 第五十五、五十六辑 1.林幼菁:卓克基嘉戎语的非实然结构(第五十五辑) 2.张静芬:云澳闽南方言“囝”的功能及演变(第五十五辑) 3.邓盾:“轻动词”之涵义辨析并论“加以”和“进行”的论元结构(第五十五辑) 4.乐耀: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综观(第五十五辑) 5.周韧:韵律、句法和语义,谁制约了谁?(第五十五辑) 6.潘秋平;张家敏:从语义地图看五味之词的语义演变(第五十五辑) 7.杨荣贤:现代汉语基本词“踩”的来源(第五十五辑) 8.郑锦全:汉语词汇动态属性与变异(第五十六辑) 9.王文颖:用具复合词的构词模式(第五十六辑) 10.王红旗:体词谓语句为何加“是”(第五十六辑) 11.程亚恒:极性量排除构式“除了X(,)还是X”研究(第五十六辑) 12.林素娥:论一百多年前上海话的使役、被动标记(第五十六辑) 13.夏俐萍:湘语益阳方言中带“得”的情态结构式——兼论湘语“得”类情态式语义图(第五十六辑) 14.杜轶:唐五代完成体标记“取”的范围及其时制特点(第五十六辑) 15.张亮:“少来”的表达功能及其副词化与标记化(第五十六辑) 16.寇鑫:书评:《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第五十六辑) 《语言研究集刊》 第十八、十九辑 1.刘丹青:汉语指代词的若干库藏类型学特征(第十八辑) 2.夏俐萍:句法库藏裂变:从连动式到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第十八辑) 3.周晨磊:显赫范畴的弱化:语言接触视角(第十八辑) 4.戴燃:汉语语域式话题汉英翻译策略的库藏类型学研究(第十八辑) 5.周红:“V+起”的两种方向特征及其语义演变(第十八辑) 6.贾泽林:量级关联语“甚至”与“连”字结构的关系(第十八辑) 7.吴春相;陈建萍:常规和非常规近义述宾结构的认知分析——以“变样”和“走样”为例(第十八辑) 8.徐默凡:拟人声词实示用法及其与叹词的关系(第十八辑) 9.张新华:近代汉语后期“喜”类侥幸副词的语义机制(第十八辑) 10.谷峰: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位置与分布(第十八辑) 11.张巍:试论关中方言“下”的完成体和持续体用法——兼及语法化过程及认知解释(第十八辑) 12.郭利霞:山阴方言的有标记话题句(第十八辑) 13.潘牧天:“改革”考论(第十八辑) 14.潘杰:析《尔雅·释诂》词语的存留与消失(第十八辑) 15.单育辰:清华六《郑文公问太伯》释文商榷(第十八辑) 16.卢英顺:“挂”类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其所构成的句式(第十九辑) 17.蒋勇:任指词的量化义的推导(第十九辑) 18.陈振宁:旁指、他称与人称——他人、其他人、别人、旁人、人家(第十九辑) 19.程亚恒:“愈加”“越发”与相关句式厘正(第十九辑) 20.张帆;翟一琦;陈振宇:再说“我们”——人称代词、复数与立场(第十九辑) 21.余珩:表肯定判断“X然”语气副词的语法化(第十九辑) 22.吴胜伟:强势焦点范畴与“V+数+动量+名”结构的句法推导(第十九辑) 23.庄会彬;冯君亚;何晓芳:广义遭受句式及相关理论问题——从“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汉日对比谈起(第十九辑) 24.胡建锋:基于语用量级的“总”字句(第十九辑) 25.霍四通:新奇隐喻的语篇呈现、语体分布及认知解释(第十九辑) 26.李双剑:从“近将来”到“否定”——开封、成都话中的特殊否定构式 27.黄瑞玲:揭阳方言的否定形式及否定结构(第十九辑) 28.胡乘玲:从语言接触看东安新圩江土话的否定范畴(第十九辑) 29.蔡华祥;刘刚:汉语方言里的双后缀(第十九辑) 30.陈祝琴;岳秀文:汉语方言量词“兜”的来源与形成(第十九辑) 31.温昌衍:石城客家话两字组连读变调——兼谈变调中的“语音词”和“心理词”(第十九辑) 32.薛永刚:《说文解字》释义所见的非概念意义(第十九辑) 《汉语史研究集刊》 第二十二、二十三辑 1.梁银峰;周涛:近代汉语时间从句“VP(之)次”探析(第二十二辑) 2.张言军:比况助词“来”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第二十二辑) 3.高列过: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使用频率再议——以中古7部般若经为考察基点(第二十二辑) 4.祁从舵:系词后置判断句的功能与演变(第二十二辑) 5.洪帅:敦煌诗歌同素异序詞研究——敦煌诗词曲詞汇研究之一(第二十二辑) 6.俞理明;周艳梅:《礼记?学记》“佔毕”释义(第二十二辑) 7.杨琳:“虚篢”“葫芦提”考源(第二十二辑) 8.谭代龙:《南海寄归内法传》“将看”考(第二十二辑)9.赵家栋,殷艳冬:南戏语词释证六则(第二十二辑) 10.李辉:“九合诸侯”之“九”辨正(第二十二辑) 11.王庆:说“谁何”(第二十二辑) 12.刘传宾:“行李”考(第二十二辑) 13.王苗;马坤:从语言接触看四川话中先时语气词“哆”的来源(第二十二辑) 14.雷冬平;胡丽珍:论副词“特为”形成的突变与渐变及相关问题(第二十三辑) 15.程亚恒:中古汉语“V1+O+令/使+V2”句式探源(第二十三辑) 16.盛益民;陶寰:吴语绍兴方言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兼论北部吴语第二人称的来源类型(第二十三辑) 17.肖娅曼:甲骨文时代前的“有+部族”考(第二十三辑) 18.陈秀兰:梵汉对勘四部汉译佛经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第二十三辑) 19.王彤伟:量词“条”源流演变(第二十三辑) 20.徐时仪;刘静静:名单与单位(第二十三辑) 21.卢烈红:“相亲”考辨(第二十三辑) 22.储泰松;郭常艳:说“斩”的副词义及其相关问题(第二十三辑) 23.陈文杰:方言在佛经语言研究中的价值举隅(第二十三辑) 24.陈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梵汉词语例释(第二十三辑) 25.高天霞:敦煌写本《开蒙要训》字词补释(第二十三辑) 26.王勇:试论同义、反义关系在词义理据探寻中的价值——以吐鲁番出土契约文书中之“夏”为例(第二十三辑) 27.刘祖国:新世纪以来道教文献词汇研究述评(第二十三辑) 28游黎:《风俗通义》校释补正(第二十三辑) 29.李家傲:“吉嘹舌头”辨补(第二十三辑) 30.丁庆刚:《五分律》疑难字词考辨四则(第二十三辑) 31.郭海洋:学术笔记中考辨类语料词汇研究的语料价值及现实意义(第二十三辑) 《历史语言学研究》 第十一辑 1.蒋绍愚:上古汉语的作格动词 2.胡敕瑞:汉语存在结构与领有结构的历时共性 3.宋亚云:古汉语轻动词研究——以“发”“生”为例 4.陈祝琴:上古汉语“再”的语义演变 5.肖晓辉:说“半汉”及其同族联绵词 6.杨琳:“窣没坤?仆鉴?独力”非音译词辨正 7.李兵;王晓培:韵律构词学与汉语构词中的韵律结构问题 8.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极性问句的类型与渊源 9.洪波;龙海平;BerndHeine:新世纪以来语法化研究综观 10.董秀芳:汉语词汇化研究的意义、存在的疑问以及新的研究课题 11.祖生利;毕晓燕:清代句末语气助词“是呢”“才是呢” 12.陈丹丹:从《清文指要》和《重刊老乞大》的差异看满语对汉语的影响 13.洪帅:敦煌诗词曲新词造词研究——敦煌诗词曲词汇研究之二 14.焦一和:上古汉语动词界性初探 《汉语史学报》 第十七辑 1.江蓝生:说“勾、够、彀”——《华音撮要》连-介词“勾”考源 2.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现状和历史 3.李宗江:近代汉语“换言”类语用标记及其演变 4.何亮:汉语方言日内时间的表达格局及其形成 5.刘文正;余旭:“行V”构式的构式化和构式变化 6.袁健惠:上古汉语中的名源动词及其类型学考察 7.刘君敬:语言接触与“任何”“任什么”的形成 8.王翠:再谈副词“倒”的成熟及其阶段性——兼及始见时代 9.张小艳:说“傻” 10.殷晓杰;陈春雪;陈佳:再论“箸”与“筷(子)”的历时替换及相关问题 11.胡静书:害怕到推測:一个反复出现的词义演变现象 12.贾燕子:“洗”上位化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13.胡波:从先秦两汉文献看“肱”和“臂”的历时更替 14.胡敕瑞:“箸占”与“占著” 15.真大成:汉文佛经用字与疑难词语考释 16.赵川兵:“伎死汉(禅和)”释释补议 17.黎路遐;贾舒婷:“缥缈”源流考 18.胡世文:《尔雅?释水》“水中”解诂——兼论《释水》的篇旨 19.付建荣:《齐民要术》札记二则 20.史文磊:古文字释读应与词汇史相结合——从“觅”的溯源问题谈起 21.聂志军;杨绪丽:近代汉语中“姑娘”一词的历时考察 22.张海媚: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言词语差异管窥 23.许树妙:“赌当”的词义及理据探究 24.秦桦林:也说身体词“眼睛”的始见年代 《南开语言学刊》 年第1、2期 1.夏全胜;吕勇;王金;宫文潇:汉语复合词词类识别的影响因素研究——双音节偏正式复合名词加工的回归分析(第1期) 2.李璠希:动态助词“著”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第1期) 3.蔡国妹:闽语莆仙方言助词“乞”的强调用法(第1期) 4.杨琳:俗语词本字考释二则(第1期) 5.沈相淳:汉语颜色词的词汇生动化及其功能(第1期) 6.忻丽丽:道经词语“朏亹”考释(第1期) 7.邬美丽;崔显军:天津话拟亲属面称“姐姐”的社会分层研究(第1期) 8.汪昌松:《无定宾语——易位、选择函数及区别性标记》介评(第2期) 9.王雅静:“专(專)”语源考(第2期) 10.梅强:“虎拉海”考(第2期) 11.昂色拉加:浅谈古藏文s-ho(第2期) 12.刘静静:熟语辞书释义探略——以《现汉》《语典》释义对比为例(第2期) 13.鄢卓:赤峰元宝山区“飞蛾”“蚯蚓”名称的方言地理解释(第2期) 14.阎锦婷;高晓天:普通话语调问句和“吗”字问句的不同韵律分布模式(第2期) 15.谢郴伟:“被”字句和“把”字句中处置义的差异——韵律分布模式的证据(第2期) 16.帅志嵩:从词汇概念化看“打破烦恼碎”的形成动因(第2期) 17.温锁林:山西寿阳方言的“将来”及其演化(第2期) 18.陈爱锋:广告中为什么说“你值得……”(第2期) 19.胡乘玲:湖南东安话中与言说义动词有关的习语化现象(第2期) 《励耘语言学刊》 年第一、二辑 1.冯胜利:站在学术前沿的巨人——俞敏先生的韵律语法思想刍议(第1辑) 2.储泰松:“甘蔗”语源考(第1辑) 3.肖娅曼:语言背后没有“词类”——人为语言立法,还是语言天然有法?(第1辑) 4.刘永华:完成体副词“已然”的超预期量信息标记功能及来源(第1辑) 5.黄弋桓;黄兰堞:现代汉语独词句地位研究(第1辑) 6.黎千驹:说“疾”“病”(第1辑) 7.武振玉;闫斯文:上古汉语“尊”的发展演变(第1辑) 8.徐秀兵:古汉语容貌美丑形容词“都”与“寝”的词源特征(第1辑) 9.刘丞:“何妨”演化的不均衡性及相关问题(第1辑) 10.孙会强;田守凯:时间量词探源(第1辑) 11.柯移顺:“视察”源流考(第1辑) 12.曹慧萍:湖南宜章一六话与周边方言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第1辑) 13.严慈:“后置”说是人为虚构(第2辑) 14.朱嫣红:“高三尺”及其相关问题再讨论——兼论汉语词类问题(第2辑) 15.卞仁海;王彦坤:也谈“二名不偏讳”(第2辑) 16.黎千驹;黎哲:模糊词语的模糊释义法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例(第2辑) 17.徐浩:从确定的词义看变文中声、韵的特殊假借现象——以义正音方法在中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第2辑) 18.刘伟;李树正:《现代汉语词典》形容词释义因子研究(第2辑) 19.刘海咏:汉语和英语动词的宾语省略比较(第2辑) 20.郭燕妮:转折连词“但是”的语法化(第2辑) 21.王永娜:谈“着”语体、文体功能的语法机制(第2辑) 22.朱磊:论程度副词修饰黏动短语“显得+X”(第2辑) 23.巴丹:“极小量+也/都+VP”否定构式辨析(第2辑) 24.雷汉卿;李家傲:禅籍“漏逗”考论(第2辑) 25.卜师霞:“不重伤”解(第2辑) 26.张萍:从《墨子》“选、择、选择”用法看“选择”成词(第2辑) 27.汤仕普:“改邪归正”的源流与变体(第2辑) 28.张莹:“生从雨”考释(第2辑) 《东方语言学》 年第1、2期 1.平山邦彦:试谈“X的N”“的”字短语——以“比”字句的句型为切入点 2.金立鑫:普通话句法中的“通语” 3.郑伟:早期和现代吴语中指示词“个”的体标记用法 4.祁峰;宋羽蕾:上海话虚拟标记“起来”——兼论吴方言太湖片趋向动词的虚拟表达类型 5.乌尔芬登;冯蒸:《藏缅语语言形态学纲要:藏语部分》 6.张辉;李雯婧:朝鲜朝汉语官话词汇“质正” 7.王双成:“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读刘丹青教授《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汉语史 与汉藏语研究》 第一、二辑 1.阮咏梅:台州方言差比句的类型和演变(第一辑) 2.陈文杰:《曹刿论战》释疑三则(第一辑) 3.张福通:上古汉语副词“方”用法辨析——《副词“方”多种时体用法的关系》献疑(第一辑) 4.郭浩瑜:《战国策》“贾不归四国”之“归”义证——兼谈“归”与“馈”的关系(第一辑) 5.黄树先:“雨”音义研究(第一辑) 6.庄会彬:汉藏语词汇语音结构的演变与轮回(第一辑) 7.张辉;江荻:《尚书》词头的性质及其演变(第二辑) 8.张传官:名物词札记三则(第二辑) 9.赵家栋:敦煌文献疑难字词考释与词汇学研究(第二辑) 10.张福通:唐代诏敕典故词语掇琐(第二辑) 11.戚晓杰;杨立杰;刘艳:从《聊斋俚曲集》谈语体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第二辑) 文|曹嫄 责编|尹瑀 审核|张福通 图片来源|网络 致敬热爱语言学的你 南大语言学 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