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到南京开会,抽空到五十公里外的故乡马鞍山匆匆一过,多么想久留啊!但是人像一片小小树叶,只能随风而舞,自己并不能掌控起起落落。 我的故乡马鞍山市原本是当涂县的一个镇,当涂县有多年置县史,隋开皇九年定名当涂,县城在姑熟。解放初期在马鞍山镇周围发现大量丰富的铁矿,年国务院将马鞍山镇分割出去升格为省辖马鞍山市。当涂县先后被芜湖、宣城管辖,年将当涂县划归马鞍山管辖。年将含山县、和县划归马鞍山管辖,至此马鞍山市管辖范围扩大到三县三区。 自秦代以来,共吸引多位著名诗人在故乡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文。所以我们故乡的人,不论有无文化,都会哼出几首诗来。故乡马鞍山还有一个雅称“半城山水,半城诗”。 自年开始,连续30年举办了“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成了马鞍山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这座城市赢得了“中国诗城”的美誉。 中国诗歌节是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是国内最高规格的诗歌盛会。他把中华几千年几乎要断裂的文脉连接起来了,它的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为中国诗歌发展建立了一个舞台。多个城市努力争取主办中国诗歌节。由于马鞍山“半城山水,半城诗”的历史渊源,第一届中国诗歌节,文化部批准由马鞍山市承办。 与故乡有关系的古诗,影响最大,最早有记载的可能要算项羽的诗《垓下歌》。 项羽(公元前—公元前),一代袅雄,曾统帅大军把秦朝主力消灭殆尽,离成为帝皇只差一步之遥,但是项羽刚愎自用,竟然上当受骗怀疑自己的亚父谋士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年,项羽退守到今马鞍山和县的垓下,突围于乌江,项羽悲壮凄凉地吟诵《垓下歌》后自刎。真可惜,大英雄殉命才30岁!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 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但时局对我不利啊, 乌骓马跑不起来了。 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 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怎么办?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诗。此诗概括了项羽平生的业绩和豪气,表达了他对美人和名驹的怜惜,抒发了他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那种充满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示出作者叱咤风云的气概,篇幅虽短小,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项羽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以数学人的眼光看,疑是半个世纪以后的司马迁所撰写的,即使这首诗不是项羽所作,也不影响项羽是个英雄好汉。 围绕项羽产生的成语: 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四面楚歌、 先发制人、以一当十、取而代之、 背水一战、项庄舞剑、沐猴而冠、 作壁上观、十面埋伏、楚界汉河、 所向披靡、一决雌雄、拔山盖世、 政由己出、称王称霸、刚愎自用、 嫉贤妒能、膝行而前、劳苦功高、 披坚执锐、大逆不道、拔山扛鼎、 不足与谋、异军突起、判若鸿沟、 卷土重来、才气过人、妇人之仁 ……数不胜数,让我们受益无穷。 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例如“卷土重来”来源于杜牧(—)的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另一个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评论同样的事同样的人,却是另一种结论。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在今马鞍山的和县乌江渡口,秦汉之时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后来成为纪念缅怀项羽的象征。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年,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南京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 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 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而诗人李清照想起了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李清照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韦庄(-),唐昭宗进士,曾任校书郎等职,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末期的社会景象,最著名的有长诗“秦妇吟”。韦庄是著名诗人又是词人,有《浣花集》十卷。其中描写当涂县有: 过当涂县 韦庄 客过当涂县,停车访旧游。 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 采石花空发,乌江水自流。 夕阳谁共感,寒鹭立汀洲。 韦庄所说谢公山有墅即指谢公祠,是当涂县著名古迹。公元年秋,时任宣城太守的谢眺(---)来到青山,面对青山泉流奇石,林立苍松,赞之为“山水都”,曾双旌五马来遨游吟咏。后来,谢眺再次来到青山,回想起十几年仕途坎坷,不禁动了归隐之心,于是在青山南麓建起了小小的谢公墅,我们现在看到的“气势磅礴,凛冽万古存”的谢公祠,是后人为了纪念伟大诗人谢眺,在原地而兴建的。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眺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有情游东田 谢眺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李白在自己的诗中曾先后15次表达过对谢眺及其诗风的仰慕和赞美,更有很多次,甚至直接模仿过谢眺的诗句。李白一辈子对谢眺是反复激赏,他是真正当偶像在崇拜的,仰慕至极。虽然李白对于同时代的人,没有这么高的评价,但是更多的是友情,比如他曾大声疾呼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爱得相当赤裸裸;他也曾低声抽泣贺知章“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伤心到泪流满面。 李白对杜甫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更多的是对小辈的提携和关爱。 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通过下面的诗反映杜甫对李白的赤诚之谊。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梦李白 杜甫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唐代另一位知名诗人张籍,对杜甫崇拜的五体投地,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 这时的张籍是皇家大学著名教授,也是乐府诗的革新主力,其名句就是“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他的朋友圈里有韩愈、白居易、孟郊等等,都是大神。 按说,张籍这么有才,也有这么多大神朋友,但是他是个绝对超级杜甫粉,并且用雷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粉丝新物种:模仿粉。 杜甫写“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张籍就写“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杜甫写《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张籍就写《征妇怨》,“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杜甫写《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张籍就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年—),唐代著名诗人,今马鞍山和县人。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表面上给我们讲的是节妇的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男人写给另一个男人的诗,而且是两个叱咤风云的男人,让很多人意想不到。 作者是以节妇自比,表达自己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李师道拉拢收买的决心。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李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但李师道是个心狠手辣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张籍。 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李白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独特定位无与伦比。 自年开始,家乡连续30年举办了“马鞍山李白诗歌节”,看见李白在我家乡的崇高的地位! 李白(—)一生浪漫漂泊,正如韦庄诗所描述李白酒无楼。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在今当涂县与和县界临的长江两岸,东边在当涂境内,西边在和县境内,当涂县与和县同属于马鞍山市。二山夹江对峙,远望相对如门,合称天门山。长江东流,至此遇天门山,由于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回旋的水流,折而转向北面流去。 宅近青山同谢眺,异代诗流同此路。谢眺、李白、贾岛、李之仪......诗人们惺惺相惜,生不同时,留在同地。青山成为异代芳邻的著名风景地。 黄庭坚(—),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作品有《山谷词》,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合称“一祖三宗”,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在农历年6月9日,他被任命为太平州(今当涂)知州,然而到任没有几天就被解除官职。因为曾任太平州通判的石待问,为人鲠直,受诬遭贬,冤屈而死。黄庭坚来到当涂即为石待问题写墓词:“有宋贤良方正、赠紫金光禄大夫,九调不悔,自下靡上。眉山石公之墓。” 石待问之子石禹勤曾任抚州知州,也因被陷害,死于狱中。黄庭坚又为石禹勤题写墓词:“黄临川守,秉直道不能诡,随陷冤狱,终见贻雪。石使君之墓。” 从墓词中可以看出黄庭坚极为同情石氏父子的遭遇,以致题墓词惹祸,遭到罢官。黄庭坚刚到当涂,当涂的著名诗人郭祥正前去拜访。黄庭坚乘兴作一词: 平王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 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 当涂舣棹蒹葭外,赖有宾朋在。 此身无路人修门,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称他来到当涂是“此身无路入修门”,在诗翁郭祥正面前,感到万分惭愧。酒席兴致正浓时,黄庭坚又赠郭祥正一词: 少年得意从军乐,晚年天教闲处着。 功名富贵久寒灰,翰墨文章新讳却。 是非不用分今昨,云月孤高公也莫。 喜欢为地醉为乡,饮客不来但自酌。 从词中可以看出,黄庭坚此时对功名富贵、是非荣辱确以心灰意冷,不想再提了。 6月17日,黄庭坚正式被解职。18日,当涂州署为他设酒宴。席间,黄庭坚再赋《木兰花令》三首赠郭祥正。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歆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余翰墨。 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不难看出,这是黄庭坚在自我表白,他深信自已并无过错,解官纯系冤屈。然而吟词刚罢,又似觉不妥,旋又将原词修改为: 翰林本是神仙谪,落帽风流空座席。 坐中还有赏音人,能岸乌纱倾大白。 江山依旧云横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吟罢第二首后,黄庭坚仍感意犹未尽,又依原韵吟成第三首: 青壶乃似壶中谪,万象光辉森宴席。 红尘闹处便休休,不是个中无皂白。 歌烦舞倦朱成碧,春草池塘凌谢客。 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 这次酒宴后,正值“大风不可行”,黄庭坚只好在当涂逗留一些时日。 6月22日,黄庭坚又陪同郭祥正等游太平州之后园石室,听绝色才女杨姝弹奏古琴。当杨姝拨动琴弦,漫不经心地弹了一曲之后,黄庭坚随即写了一首七绝相赠: 千古人心指下传,杨姝烟月过年年。 不知心向谁边去?弹尽松风欲断弦。 李之仪山东人,出生于名门望族,22岁的李之仪进士及第。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皆其所能。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李之仪与他们相提并论。 《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极为深刻。《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 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爱情诗,流传了千年。没有华丽的辞彩,没有深奥的典故,就凭它朴实的深情打动人心。读来不像宋词,倒恍如一首乐府民歌。 同时诗人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昏庸的不满。苏轼、李之仪…等等对皇上忠心耿耿,但是怀才不遇,还受到打击迫害。 青山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谈笑一瞬间。 家乡的春天分外妖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春梦美好的季节,带上一份美丽的心情,循着春的脚步,踏着春的旋律,邀上三五知己同行,一起到当涂青山花海去,享受诗仙们的灵气!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大鹏奋飞若振动世界,但中途大风摧折了趐。勇气还在,若爬扶桑上天,又挂住左翼。愿有后人传大鹏故事,麒麟亡尚有孔子伤心,今大鹏上路谁为哭泣?!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 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路歌》。《临路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 这首《临路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象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历史上第一首题咏李白当涂遗迹的诗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李白墓》,这首诗作于年,距李白逝世仅36年,当时白居易赴长安应试,途中路过采石时作。短短6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偃蹇坎坷、穷悴终生的不幸身世的极大同情,采石江边李白坟也因此名传四方,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瞻拜凭吊。继白居易之后,晚唐五代诗人韦庄、项斯、杜荀鹤等先后前来青山李白墓、采石“李白坟”祭拜题咏,留下10余首诗作,其中姚合的“李白坟三尺,嵯峨万古名”、杜荀鹤的“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最为脍炙人口。 到了宋代,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抑李白扬杜甫之风,但这并未影响文人名士们慕名来当涂祭拜李白墓,挥毫题咏赞美之诗。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梅尧臣、贺铸、著名文学家曾巩、著名科学家沈括、著名书画家米芾等,都有题咏李白当涂遗迹的上乘之作。特别是姑溪居士李之仪、李白后身郭祥正更是留下了大量歌咏李白,描绘姑孰胜景的诗篇。 南宋时,杰出诗人杨万里:“阿朓青山自一村,州民岁岁与招魂,六朝陵墓今安在,只有诗仙月下坟”。语言平易自然,感情真挚,让人百读不厌。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详尽叙述了至青山谒太白墓的情景,为我们今日考察李白墓的兴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兵押往大都,途经采石时,作了《采石》诗一首,诗云:“不上峨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长江阔处平如驿,况此介然衣带窄。欲从谪仙捉月去,安得然犀照神物”,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元代诗人刘永之题咏“金马重门天似海,青山荒冢夜如年”、“采石多名酒,苔矶水自香。 昔年李太白,于此屡衔觞”,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堪称佳作。两宋及元代,共有60余名学者名士题写了余首题咏李白在当涂遗迹的诗,这些诗广为流传,在故乡口口相传。 明清两代,来当涂探寻李白游踪,瞻观李白遗迹的更是络绎不绝,题咏的诗、词、赋、序、记,楹联数以千计。现存的诗赋就有余篇,楹联余副,涉及作者近名,其中著名人士有方孝孺、李东阳、王世贞、汤显祖、姚鼐、张之洞、李鸿章等,他们的作品,感情真挚,气势宏大,文笔雅丽,对李白非凡的天才、非凡的性格作了热情的讴歌,对李白非凡的遭遇寄于无限的同情。同时,大都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对当涂的山水胜迹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方孺曰:“君不见,唐朝李白特达士,其人虽亡神不死;声名流落天地间,千载高风有谁似”。汤显祖在《重过采石》诗云:“夕阳千里弄舟还,一片秋声两岸山。醉着锦袍如梦杳,月明何限水云间”。姚鼐《太白楼》则曰:“太白楼头空复空,沧州晴照碧流东。久伤白发生明镜,每见青山忆谢公……”。彭玉麟则曰:“击楫几登临,看白纻环来生成画稿;推窗一凭眺,问青莲在否同放诗杯”。 这些诗篇联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犹如青山李白墓、采石太白楼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郁达夫、黄炎培、蒋介石、张治中等都曾先后来当涂游览过太白的遗迹。 ●年黄炎培题:“万古一明月,斯人不可寻;此江变春酒,众醉到而今”和:“此江若变作春酒,问余何事栖碧山”。 ●年,蒋介石题:“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倚山枕渚;奇才诗酒老,忆记取当年犯放,动地惊天”。 ●年老舍题:“酒涌大江流,人登太白楼。诗歌光万丈,今古各千秋”。 生活就是这样,一生只为一瞬,一瞬决定一生。就像谢眺、李白、贾岛、李之仪,当他们第一眼看到当涂青山,或许灵魂就留下了。 美丽姑娘欲与桃花斗艳丽! 我虽然不会写诗,但是一直认为写诗永远是人类灵魂的需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希望更多有识之士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