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条汨罗江,世界有座汨罗城。 她是华夏文化的上游;她是一块从屈原到任弼时一脉相承的华夏爱国主义丰碑;她是一篇从《离骚》、《九歌》到《青春之歌》、《马桥词典》一气呵成的浪漫主义华章;她是全球文明发展进程中一处充满诗意的独特存在。 全球文化圣地,千秋精神家园。 进入新世纪以来,汨罗市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入围“年湖南全面小康经济强县”。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年均增长20.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 发展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一向敢为人先的汨罗市委、市政府积极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据统计,年,汨罗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16%。 规划先行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 沿着汨罗江徐徐打开诗画长卷,可以观山水、见绿色、宿湿地,可以玩故事、划龙舟、过端午,可以听楚韵、品美食、朝诗宗……一座显山露水、底蕴深厚的“全域旅游县城”已然绽放英姿。 汨罗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名江汨罗江两岸,屈子祠、任弼时故居、国家湿地公园、新市古镇、长乐古镇、八景洞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红色景点次第展开,呈现出一幅璀璨夺目的风情画卷。依托这些载体,该市每年端午赛龙舟、中秋烧宝塔、元宵比故事,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 “汨罗最大的优势在文化品牌,必须用硬措施来充实软实力,激发内生动力。”汨罗市委书记喻文说。 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新形势,汨罗市在全域范围内,以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通过旅游业带动和统领汨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将其成为能够全面动员资源、全面创新产品、全面满足居民生活及游客体验需求、旅游产业拉动效应明显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重要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及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去年汨罗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高位设计以汨罗江为主轴的文化旅游产业蓝图,着力打造“世界有条汨罗江”文化旅游品牌宏伟战略。通过保护开发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升级龙舟竞渡中心,东延西拓汨罗江风光带,建成旅游公路、休闲步道,串联汨罗江周边旅游景点;以“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为主题,加快完成屈子书院建设与布展,修缮屈子祠,升级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实现核心景区整体开园;依托任弼时纪念馆,依托玉池山、神鼎山和影珠山,依托秀美乡村,做活红色、生态、乡村旅游,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按照“双带四极,西融南拓,多点支撑,全域公园”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打造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经济带和汨罗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带,一连接东西,一纵贯南北,构成汨罗全域旅游发展的两条大动脉,成为汨罗全域旅游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同时以屈子祠镇、长乐镇、新市镇、弼时镇为四大引擎,以域内其他乡镇为增长极,共同支撑汨罗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为魂”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汨罗有“名人”——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汨罗有“名江”——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 汨罗还有“名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名列其中。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是具有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端午习俗,包括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雕龙头、偷神木、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屈原等。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有了文化的融入,旅游就有了“魂”。汨罗发展全域旅游始终坚持文化引领,坚持打好“屈原文化”与“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两张牌,将旅游与文化紧密融合,着重突出汨罗的地域特色。成立旅游委员会,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以端午龙舟文化为内核,用全域旅游引领城乡建设,积极融入长岳湖湘文化旅游走廊、环洞庭湖旅游圈,把文化资源用活,把文化品牌擦亮,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 年11月22日,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整体开发PPP项目签约仪式在汨罗市屈子祠举行。项目规划为一个完整呈现湘楚风、屈子魂、端午源的端午文化产业区,总投资约49.94亿元。项目整体规划土地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及相应汨罗江水域、湿地,以“湘楚汨罗、诗歌源头、文化圣地”为主题,依托汨罗市历史人文资源和汨罗江生态旅游资源,围绕“一江两岸、三点一线”进行功能布局,分为屈子文化园核心景区、端午文化产业发展区、湿地保护区、屈原墓保护区、端午文化体验区、端午文化民俗区等6大区域,形成一条东起新市古镇,连接龙舟竞渡中心,对接屈子文化园,长达20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建设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融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及文化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好屈子文化园,修缮保护屈子祠,建成屈子书院、影视城、楚辞植物园等重大项目,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依托任弼时纪念馆、玉池山、神鼎山、影珠山,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完善智能电网、城乡路网,实施气化汨罗、数字汨罗、无线汨罗工程,完善基础配套,实现城区、镇区、景区互联互通。办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中国诗歌节、湖南花鼓戏艺术节,唱响“世界有条汨罗江”文化旅游品牌。 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整体开发建设着力对汨罗市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深度挖掘、广泛研究、高效建设、科学运营,积极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服务平台,探索与实践“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PPP模式,共同将汨罗市建设成为极具文化底蕴的端午文化名城。 特色村镇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新引擎 来汨罗,只游汨罗江,只闻端午习俗,只看龙舟竞赛,那还远远不够。古色古香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休闲乡村是汨罗的又一大亮点。 全域旅游发展,特色旅游小镇与乡村旅游是重头戏。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直接抓手,是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的必然要求与重要保障。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汨罗打造除端午文化产业经济带外又一条重要的旅游发展轴线-——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带,建设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和最美乡村。 该市大力推动“旅游+美丽乡村”融合,结合区位、产业、人文、生态等资源禀赋,加快14个集镇建设,重点建好新市慢城古镇、长乐故事小镇、屈子祠龙舟小镇、弼时红色小镇、神鼎金诚影视小镇、白水花海小镇等。按照“村容整洁、环境舒适、生态美好、乡风文明”的要求,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村5个、岳阳市美丽乡村30个、农民集中居住点70个。完善、推广“西长模式”,推动农旅结合。发展体育休闲、农耕体验、探险露营等乡村旅游项目,引导农民以林地、土地、房屋等资源参与旅游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民宿、生态庄园、康养中心,推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民变股东、田园变景点、农村变景区。 如今,汨罗古镇、新村亮点纷呈,屈子祠诗歌中华小镇、长乐故事小镇、新市慢城小镇、弼时红色小镇,托起了汨罗全域旅游的四大引擎。 走麻石街,喝甜酒,看故事会,品味长乐风情,留住长乐记忆……今年2月22日,汨罗市长乐故事小镇建设指挥部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建设一街(长乐古街)、一岸(沿汨罗江岸风光带)、一园(故事产业园)、一基地(智源体育休闲基地),打造中南地区具文化品位的故事小镇。 3月,汨罗市诗歌中华小镇项目建设开工典礼在该市屈子文化园举行。汨罗市政府、金诚集团、中铁十八局集团将联合打造一个集诗歌文化传播、体验、交流、互动于一体的诗歌中华小镇。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50亿元。汨罗诗歌中华小镇将围绕千年古祠屈子祠创建一个5A级核心景区。景区包括楚辞植物园、屈子书院、屈子精舍、九歌园、诗意水仙湖舞台、诗歌文化创意园、楚城、楚风商业街等。目前屈子文化园中屈子书院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屈子书院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开启“诗歌中华特色小镇”建设新篇章,打造集教育、餐饮、多功能汇报厅、国际诗歌大赛、大师名家讲堂等在内的一个拥有全配套产业链的书院。 光滑锃亮的麻石板路,曲折有序的船舶码头,青砖黑瓦、飞檐翼角的古建筑群……素有有“小南京”之称的新市古镇已有年历史,今日汨罗将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科学确立古镇风情特色,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新市古镇与本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纳入湘楚文化旅游线,建成展示汨罗历史的博物园、传承汨罗文化的大学校和全国有名的影视文化拍摄外景基地,打造成“国内慢城典范,湘北历史名镇”。 弼时镇依托红色旅游区,打造任弼时故居—任作民故居—影珠山-玉池山景区休闲旅游线路。通过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确立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红色文化旅游小镇。 开放开明激发全域旅游发展新活力 站在全域旅游的元年,汨罗市迈开对外开放的创新步伐,打开城市发展的新窗口,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为加快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夯实基础。 汨罗地处在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中点,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纵穿南北;汨罗江、S线、湘慧线、省道线横贯东西。 城区内建有汨罗火车站和武广高铁汨罗东站。城区与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均有专门连接线,距国道6.6公里,距京珠高速24公里,距长沙黄花机场80公里,距岳阳城陵矶货运码头90公里。 汨罗位于1小时高铁经济圈内:1小时内可达岳阳、长沙、株洲、武汉等城市,融入长株潭城市圈,对接武汉城市圈;3小时高铁经济圈内:3小时可达广州、深圳等城市,对接珠三角经济区;5小时高铁经济圈内:5小时可达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紧密跟进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更大舞台谋求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交通先行。去年来,汨罗市在原有基础上,打响交通建设大会战,通过交通对接、产业承接,实现借力腾飞,借势发展。启动建设汨罗长沙城际快速通道,建好G汨罗段、环洞庭湖公路汨罗段,拓改汨杨公路,对接芙蓉大道;完成G铜盆至青山铺段改线,对接黄兴大道;规划建设长汨大道,对接万家丽路,全面加速对接大长沙,把区位优势变为开放优势,把资源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全力争取省会城市理念、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更多辐射,主动承担产业转移、后勤服务、休闲休憩等配套功能。 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京珠复线连接线,拓改三磊公路、天伍公路、湘慧线等主干道,加速进入“十分钟高速圈”时代。建好李家塅南仑至铜盆公路,建设磊石高台码头,硬化、拓宽农村公路公里,加强与周边县市互联互通,在更大范围参与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与此同时,办好屈原文化论坛、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吸引高端人才,寻求智库支持,加速开放崛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龙头、核心、品牌企业“引进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外贸骨干企业,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走出去”。鼓励市域企业国内主板上市,争取更多优质要素,全面激发发展活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汨商回归活动,激发乡友乡亲回乡创业热情。 提质改造落实全域旅游发展新举措 全域旅游推动着整个城市不断进步,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城市风格到人的精神面貌,就像流水,注定填满每一个缝隙。汨罗正因此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设计不断优化,宏观上,按照地级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标准,坚持湘风楚韵风格,从整体风貌、景观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实现城市规划建设各阶段同步优化,完成高泉新城、归义滨江街区、城南商圈概念规划。微观上,从街道名称、主题公园、城市雕塑、仿古建筑、门店装潢、户外广告等入手,编好专项规划,增加文化元素,造浓文化氛围,彰显“端午源头、龙舟故里”文化特色。 开发三大片区:高泉新城完成征地拆迁,建成中心汽车站,启动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屈子生态湿地公园建成环湖路网、主要景观。城南商圈重点拉通鲁师坝路,建成南环线(G改线)。 解决五大问题:启动山塘路跨铁路桥工程,拉通山水路、通江路、狄坪路、八托路,建设停车场2个,优化交通组织,规范公交、的士运营,努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分批改造涂家套、友谊河、城东高排渠机埠,扩容调蓄水体,逐步解决内涝积水问题。启动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处置项目,新建小游园3个、渣土场1个,新建改造压缩式垃圾站10个、公厕6个,稳步解决市政设施配套不全问题。严格禁炮措施,倡导文明操办红白喜事,规范建筑工地、娱乐场所、夜宵摊点经营秩序,切实解决噪音扰民问题。突出控建拆违,开展集贸市场、户外广告、出店经营等专项整治,综合治理友谊河,坚决解决脏乱差问题。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提质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农家书屋个,新建社区文化活动室28个、公共文化广场个。实施广播、电视提质升档工程,推进新闻媒体转型升级,完善服务体系,创新供给方式,让市民享受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文艺创作,鼓励多出精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实力。加强非遗传承,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汨罗文化产品“走出去”。开办道德讲堂、国学讲堂,完善诚信体系,倡导全民阅读,多措并举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形成人人热爱汨罗、维护汨罗的良好氛围,发动广大市民展现主人翁的精神风貌,让每位汨罗人都成为汨罗形象的文化名片,孕育文明旅游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今日汨罗,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下,正进行着一场深刻革命,旅游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品位大大提高,顺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大势,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她将以无限魅力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本报记者罗凯)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这里有新鲜精彩的新闻资讯,有贴心细致的生活百科,更有趣味好玩的友情互动······总之,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