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平江 陈砚发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屈原62岁怀沙沉江,魂归汨罗江,与平江渊源很深。 一、平江因屈原而名 屈原时代还没有平江县,平江之境大部当属罗子国地域。平江古属三苗,禹定九州属荆州之境,夏商周有荆蛮南蛮之称,战国时属楚国附庸国。秦为罗县。巜岳州府志》记载:公元年,东汉嘉平年,析罗县东部,艾县(现修水)西部和下隽县(现通城、临湘、岳阳)南部置汉昌县,县治设金铺观,为平江县之始。公元年,三国时的吴国析下隽、罗县、汉昌县置汉昌郡,郡治金铺观,为岳阳郡之首,鲁肃任太守。唐神龙二年(公元年)改名昌江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年)为避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称平江县至今。 为什么改称平江县,当时没有说明。但有两种说法较为流行,一是江河平坦,有二十五里水不响的说法而名平江。另一说因屈原而名。清咸丰五年(年)时任平江知县的俞凤翰,曾撰联悬挂县衙门前,"是邦田少人多,介鄂赣两省上游,区爽挹君山,岳州本由天岳置;自查地以人传,吊汨罗千载鸣咽,水魂依沙港,平江或因屈平名。"屈原,名平、字原。俞知县撰联之意,岳州本由天岳置,平江或因屈原名。江河不废万古流,以此作为对屈原的永久纪念。由此可见以屈原之名而名平江应在情理之中。平江就是江平之意有牵强附会之感,后人多主此说。彭以达先生(平江民俗专家)巜古罗文存》指出:"公元年改昌江县名时,就以屈原的名字和他忠魂依归的江作为县名,从此平江名称千年不变,就是对屈原的永久纪念。 汨罗江全长公里,有南北两支,南支称汩水,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县大丘湾汇合称汨罗江。为南洞庭湖区最大河流。汨江全长占汨罗江总长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坊间传言屈原投江是在平江境内的汩江,投江的地点叫"澄潭",汩江两岸青山绿水,青翠欲滴,滴下来的绿汇成河,清澈、碧绿而明静,正是与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思想风格相应,死也要死在一个清白明静的地方。也正是屈原怀沙沉江之处,地名就叫"澄潭"一直流传至今。现属平江县城关镇的澄潭村。 屈原投江的时间是端午节,正是汨江汛期,端阳大水流量大,尽管汨江两岸的罗人,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划船抢救,未果,沿江不断为屈原招魂,为怕胶龙鱼蝦吞食屈原遗体,不断把粽叶包裹的米食抛向河中。传屈原的尸体直到第十天在下游被打捞上岸。至此,汨江下游的民众过端节,为纪念屈原有大端午节和小端午节之分,即古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节,屈原尸体打捞上来那天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节。此俗也一直,传承至今。平江老县城曾有三座屈原庙,城东有屈家巷,因年年龙舟赛而设祭龙坛,东街老街还有南坛街之称。在原城东村还有龙船巷,脱衣亭等古迹,均显示纪念屈原的遗风。屈原魂归汨江,永远留在了平江人民的心中,一江千古属斯人,地以人传,平江因屈原而名应是顺理成章,不争的事实了。 二、屈原为什么要在汨罗江投江呢 屈原流放在沅湖之间,他为什么不在沅江或湘江或洞庭湖投江,而要跑到汨罗江来怀沙自沉呢?我们可以从屈原的作品巜哀郢》中找到其个中的原因。 巜哀郢》应是屈原的绝唱,也是其临死之前的心?呼唤,强烈反映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那种情怀。"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每时每刻都想回到故土,时刻不忘返回故乡的心情溢于言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死也要死在故巢,狐死也要头枕着出生的山丘,动物都如此,何况人呢?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内心深处要死在故乡,死在亲人身边的强烈愿望。而残酷的现实使屈原没有这个可能。人已到绝望之时,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面对死亡,屈原又不愿客死他乡。又不能回故乡,所以他只能选择死在宗亲的族人身边,死在罗子国的罗人身边。 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他对罗子国和罗人这门血缘上的宗亲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心仪的,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就近投入亲人的怀抱,便成了屈原的必然选择。事实也证明罗人热情地接纳了这位宗亲。 罗是颛顼系祝融氏的后裔,是荆楚先辈?姓首领穴熊的后代,与楚国君同姓同祖,也姓熊。罗:巜殷契梓编》"鸟罟捕鸟之状。"巜尔雅》云:"鸟罟谓之罗。"巜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代芒氏初作罗。"由此可见,善于制造罗网,并用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天罗地网源于此。穴熊活动于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和熊山的时候,罗便活动熊山之南的罗山。巜读史方與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有大罗山。"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捕鸟最好的地方。 至商朝,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发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罗是荆楚分支,也遭受打击,便随着荆楚部落西迁至陕西渭水之域的金山,罗人也迁至楚北面的罗山(今甘肃正宁县东20里的罗山)。当时罗国首领又是巫师。据巜山海经》之巜大荒西经》记载:"大巫中有巫罗。"直到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封为周的属国一罗子国。由于罗距离周京较近,周王朝经常侵迫罗楚。于是楚王南迁至丹阳,罗也随之南迁至湖北荆山之西的房县,依附于楚。至春秋,楚国强盛,罗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年左右。罗国破灭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姓。楚文王时,楚由丹阳迁都于郢,而罗在枝江,临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至于今湖南平江与汨罗的交界处。巜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罗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现平江县伍市镇普祝村还有罗子国的古城遗址。 从以上罗子国与楚国的渊源,不难看出,罗子国与楚国同宗同姓。屈原他乡认宗亲,死在宗亲处,死在亲人身边亦等于死在家乡样,以遂"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心愿。以至于罗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在河中施救,以至于尔后划龙舟,吃粽子如此隆重纪念,除了宣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外,也还有宗亲血缘关系在族群认可的分上。 三、屈原与东皇太一 屈原投江在汨罗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东皇太一的关系。东皇太一是巜九歌》中所描写的天帝,是古代祭祀的最高神,巜九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严肃穆的篇章,自始至终对祭祀仪式和祭神场面进行描写。从场面中完全可以看出是民间祭祀活动的记录。 那么东皇太一是谁呢?巜楚辞集注、九歌》注说:"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东皇太一)即伏羲也。 那么屈原与伏羲又是什么关系呢?巜离骚》开篇第一句就说明了屈原与伏羲的关系,"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高阳氏,颛顼是昌意之子,昌意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次子,黄帝是伏羲氏族群的后裔。左洞庭,右彭蠡在尧舜时期都系三苗之地,帝高阳之苗裔。屈原是伏羲氏的后裔应是无疑的。那么屈原记录祭祀东皇太一即伏羲的祭祀活动是在哪里进行的呢? 巜马注》王逸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祭祖当在祠堂举行,祠在楚东。楚东在哪里呢?在楚国的东边天岳山,又名幕阜山。天岳,天,巜说文解字》:颠也,人之顶也。"东汉许慎巜说文》"天,至高无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人头。小篆变成了一横后引申为天。巜春秋繁露》曰:"天,亦人之曾祖为天。"人祖为天。岳,巜诗诂》称"山高且尊者为岳"为众山宗。人祖为天,山宗为岳。天岳山就是人祖山,祖宗之山。天岳幕阜又是春秋时期巜禹贡》之东陵,又是楚国之东祠。其上有魁屋,其下有皇坛。(详见笔者巜天岳幕阜一一伏羲氏之陵考辨》《云梦学刊》第五期)清同治县志载:幕阜山有三级皇坛,门首有迎恩桥,接官亭,相传前朝多遣官致祭,入通志。正是楚国主祭东皇太一伏羲氏的东祠。 屈原系楚国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室昭、屈、景三大姓宗族事务,"序其谱属,率其贤良"。组织祭祀活动,是祭祖祭天礼仪之官。对族群先祖是十分清楚的,尊祖重祖是楚国的传统。屈原流放沅、湘,时间长达九年,行吟泽畔,游逸山林,又无所事事,肯定会到其老祖宗的陵苑东陵,又是东祠,天岳山进行拜祭,其巜九歌、东皇太一》就是自己目睹族群祭祀东皇太一即伏羲的场面描写,从而才有《九歌》的开篇之作。 屈原游走于汨罗江两岸,应有较长的时间。不但写下了巜东皇太一》,还写下了不少诗篇。比如巜山鬼》其所描写的环境来看是典型的平江风貌,与天岳幕阜的环境如出一辙。如竹林深处、暗无天日、云海茫茫、浮游卷舒、山色幽暗、白昼如夜正是幕阜景观的典型描写。当然也是屈臣氏的心情渲泄。山上的植物更是具体,比如葛腾、杜衡、石兰、桂花、松柏、薜荔、辛夷、灵芝、杜鹃、都是幕阜山常见的野生植物。(杜衡为小叶马蹄香、辛夷为玉兰花、薜荔为凉粉果)这些植物就是地标的体现。幕阜山的云海更是地标的典型环境的再现。 从《哀郢》的诗篇中更进一步证实了屈原在祖坟前诉说衷肠。"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我心。"终古之所就是指天岳山的东陵。宋《方舆胜览》记载:"天岳山在洞庭湖,一名幕阜,前有培塿曰巴蛇冢。"培塿巜杨子方言》曰:"培,晋楚之间"冢"谓之培。"巜广韵》培,小阜也。"巜周语》"小阜曰魁陵。"塿,释为稀土,小坟。郭璞注:培塿"亦堆高貌,培塿就是坟冢。"是谁的坟冢呢?一"巴蛇冢,"巜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巴是族名,蛇是图腾,巴蛇就是以蛇为图腾的巴人。巴古字义亦等于蛇。伏羲氏人首蛇身,正是以蛇为图腾的巴人。正是伏羲氏陵苑,又称巴蛇冢。清朝张瓒昭在巜楚陵述略》中明确指出:平江之天岳,乃巜禹贡》之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由此可以看出屈原之中的终古之所的含义和所在地。屈原逍遥而来东,进一步说明了方位指东陵也。登大坟以远望兮,大坟应指天岳山的"培塿"。以舒我心,可以想像屈原在祖宗面前诉说衷肠,心里舒畅了。 四、屈原讲一口平江话 屈原讲一口平江话是说平江人讲一口楚方言,平江方言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讲的话是一致的。平江方言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文字的原始读法和古音古韵。哇出来就是历史,讲出来就是文化。 楚辞中的语气词的读音就是典型一例。 巜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巜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托些。"巜大招》岱秦郑卫,呜等张只,伏羲巜驾辨》,楚巜劳商》只。"以上楚辞中的"兮"、"些"、"只"三个韵尾,如果按普通话标准读,怎么也合不到韵,而按平江话读,朗朗上口,顺畅而在韵上。据刘尧汉先生巜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指出:"楚辞尚存于今哀牢山上段彝族男女的巫词和歌尾的韵脚中。"笔者根据刘尧汉先生指出的三个韵尾用平江话读,完全合音合韵,与《楚辞》古音完全契合。 “兮”通常读希,闻一多先生指出"兮"远古音读"啊" "只"普通话读Zhi,而平江方言读Zha。 "些"普通话读xie,而平江方言读Xia。 兮、只、些,用平江话读,啊、只、些,完全在韵脚上。用平江话读汉赋、唐诗、宋词和楚辞一样,古音古韵犹存。这是平江话最为宝贵之处,不但保留了文字的原始词义,还保留了文字的音韵,历经几千年亘古不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华夏语言的活化石。 语言的根本属性就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可以忠实地,全方位地反映着社会生活。文字是语言的化身,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明的工具。也是文化本身的一种折射。一种语言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群体,一种生活的韵味,文化的底蕴。屈原走进平江,象回到了家里一样,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生活习俗又完全吻合。而且罗人大部份生活在平江山区,外地人来的少,对外来客人热情,且又是自己同宗的族人更是接待备至,没有人因他流放而轻慢他,特别是知道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受到奸人所排挤打击含冤放逐之后更加激起罗人的同情与爱护。屈原流放九年大部分时间应是在罗县度过的。诠释平江方言,就能穿越历史,走进楚国社会,与屈原"打讲"(对话)。"小姐"的称谓,在全国通行,唯独在平江没有此称谓。"姐"象形表意字,表示男女交媾繁衍后代。而平江只有"小娘”之称。年青女孩为"小娘,"出嫁为"新小娘",结婚以后为"夫娘",年纪大了称"官娘"。姐称为娘,那么"娘"又怎么称谓呢?"娘"的称谓就是"姐"。笔者称姑母伯母都称姐,"姑姐"、"伯姐",长寿地区还把妈妈叫"姐姐"。 了解平江话,就可以走进楚方言。从日常生活语言就可见一斑。例如:快"石火",拿"鼎罐"煮饭,吃了饭,"洗纹身"、"解守、""睏窖",明朝早"涅头"出山去看看"老虫"下山冒(没有)。一句话七个名字资格都很老。 "石火"就是点火,石火做饭,石火抽烟,源自燧人氏击石取火; "鼎罐",承袭古代以鼎煮食的习惯。"问鼎中原"按平江话的解释就是带着炊具和种子去中原开荒种地,而不是去杀戮而称王称霸。 "洗纹身"就是洗澡。氏族社会各部落根据信仰和图腾崇拜,以及族群区分等,把图腾和符号描画在人体身上,人人都纹身,所以洗澡就叫"洗纹身"。 "解守"大小便叫"解守"。守:禁也,我们现在讲病人大小便失禁了,实际上就是失守了。"解守"是古文字的雅语。 "睏窖",就是睡觉,这是洞穴生活时代的语言。古时人少动物多,野兽和蛇对人威胁很大,在不安全的地方是不能睡觉的,所以古人睡觉一定要把自己藏起来,在一个安全的地方方能睡觉。窖:即藏也。 "涅头",巜淮南子》"飞禽伏卵未经孚始之时谓之涅。"涅:"新生,?盤也"。?,为始为新为大,为生为首为父,保留了古人对太阳崇拜的习俗。"老虫",即老虎也,"明朝江盈科巜雪涛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楚人谓虎为老虫。"平江人叫蛇为地虫。 平江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平江方言与湘方言不搭边,与赣鄂方言迴异。独自完整地讲一口楚方言,而传承至今。这与平江的地域,民俗传统,文化底蕴是不可分的。 赛龙舟 五、平江民俗民风传承楚国遗风 罗子国遗民公元前多年从湖北枝江整体搬迁至汨罗江,就把罗子国的语言、文化、礼仪、风俗习惯等组成的社会生活完整地植入了汨罗江两岸的土壤中。罗楚同宗同姓,也把楚国遗风带入了汨罗江沿岸的民众中。汨罗江下游因近洞庭湖,地势平坦,洪水等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争的影响,人口流动、流失比较多。人口、习俗、民风也随着年轮的推进而稀释。而汨罗江上游中游在平江山区,地形又比较封闭,人口流失相对于下游要少,所以其语言,习俗、民风就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 巜晏子春秋、内篇》曰:"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然楚国人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忧尤为著称。屈原本身就是一例,两次放逐,完全可以游走他国,施展自身才华与抱负。而他念祖忠君爱国思想矢志不移,直到以身殉国。 楚国的军人如打了败仗,往往自尽以谢国人和君王。贵为公子王孙,位至令尹司马,也很少有诿过偷生之徒。武王命其子屈瑕征伐罗国,败而自缢。平民的爱国义行,也感人至深,昔吴师入郢,楚昭王逃至随国,当此之时,楚人奋臂而为之斗,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也。有个叫屠羊说的商人,一路侍奉昭王,事平之后,昭王要赐他高官厚赏,他辞谢了,还是去做他的屠羊生意。他说,保家卫国,忠君护王是楚人的本分。难怪后来有人预言,灭秦者,必楚人也。 平江人正是传承了楚人的风范。爱国、护家、忠君的思想深入骨髓,崇文尚武传统代代相传,为国家为民族生生不息地奋斗,铸就了平江人重气节、讲忠义、顾大局、舍生死的民族精神和忠贞耿倔的性格特征。 元末民初,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霸天下,平江属陈的地盘,尽管陈友谅身亡而败,而平江民众万众一心保家抵抗明军的入侵,使明军屡次进攻均失败,损失惨重。明军最后脑羞成怒,举全军之力围剿平江,得手后,为泄恨血洗平江。致使平江人口锐减到不足一万人。"佘、汪、柳、博四姓土著居民,有也不多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太平天国起事,从南至北,所向拔糜,而独独平江,区区一个小县,太平军三次强攻均未得手。都被平江团练把太平军堵在境外。为此,慈禧太后专门嘉奖平江,每年选送四人到国子监读书。曾国藩眼红平江,上折要求他老家也援平江例,享此殊荣,未准。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与日本签定巜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当时有一支平江勇驻守台湾,他们完全可以安全撤离,但平江人就是这样忠贞耿倔,誓与台湾共存亡,与日军血战半月,全军将士阵亡,宁死不当亡国奴。 崇文尚武,保家卫国,是平江人的传统。清朝平江有位将军,其中提督总兵52人,副将57人,参将加副将銜48人,参将游击人,都司人。 民国至新中国,平江有位将军,其中辛亥革命4人,国民政府80人,共和国60人。平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先后牺牲了二十二万人。平江的烈士占全省五分之一。平江人的传统,也是楚国遗风。巜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正是屈原舍生取义爱国主义精神风范的传承。 民风是这样,民情民性与楚国亦然。《渔父》,有可能是屈原虚构的人物。表明自己"道不同,而不相为谋。"醒世独立,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渔父见屈原不听劝告,还是三闾大夫读书人,如此执犟,视生命如草芥,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而且唱着"苍浪之水"的歌走了。渔父说得明白,唱得清楚,笑得自然。这一艺术形象,在汩江沿岸似曾相识。平江人就是这个味。他不趋炎附势,更不以强凌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你在外当了高官,平江人不会攀附的,你发了大财,家乡人不会来沾光。但是如果你从外地回来打声罄吭,把平江话丢了,平江人就会莞尔而笑,不复与言。平江话叫做"不耻你"。渔父这一智者、老者、隐者的形象为什么似曾相识呢?平江山青水秀,山环水绕,山有洞天,水有碧川,宁静幽邃,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是历朝历代许多高人潜隐之地。远古人祖伏羲氏在这里观天察地制八卦,留下天岳与东陵;舜帝老曾祖父虞幕在这里研制历法而留下了"幕府”;(幕阜山有幕府之称)黄石老人(张良的师傅)潜隐平江留下了张师山(在平江冬塔乡);张良帮汉高祖平定天下后潜隐幕阜黄袍山,留下了"良山道观"、创办了“伐桂书院",至今圮桥和石墓尚存,有匾曰:"汉天一柱","圮直德眙"。北宋黄庭坚七岁随父造访"良山道观"有诗为证:"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无独有偶,张良的第七代孙张道陵、张天师也曾潜隐平江,据道谱记载,平江连云山有"道陵"山之称,道观坪有迹可考。平江幕阜山是道教二十五洞天,元真太元之天。道教四大天师有三大天师与平江结下不解之缘,除了张天师之外,还有葛玄,葛天师在幕阜练丹成仙,流下幕阜丹崖,至今水流药汁。其侄孙葛洪,也潜隐其伯祖父石室三载,并写下了巜幕阜山志》传承至今。许旌阳许天师潜隐平江道岩炼丹。唐朝诗人李白在平江幕阜山留下了巜炼丹井》著名诗句,"当年丹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杜甫魂归平江,小田墓今犹在。唐朝六相隐平江,工部尚书徐安贞;兵部尚书刘光谦;左丞相陈希烈;侍郎白琪、陆善经、李安甫。宋朝文学家李儒佣等文人潜隐平江,创造了湖南乡试两届满榜皆是平江人,被传为佳话。平江"九君子"饮誉四方(见平江县志)。 平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洞天福地,巍巍幕阜雄居其北,莽莽连云锦秀其南,汨水婉约西行,昌水迂迥相汇,山随水行,水界山止,藏气聚气,龙脉兴隆。是渔父式的智者、民间高人潜隐之地,也是朝庭宰相达官贵人避难之所,又是佛道两家练丹修为之地,也是文人骚客恣意山水的风水宝地。此地此境,让我想起屈原投江之前碰见渔父应在情理之中,渔父似曾相识,亦缘由此。 平江民俗有很多沿袭楚国风俗,如招魂礼就是典型的楚俗传承。是屈原巜大招》的现代版。是平江农村为亡者招魂,礼生口口相传而留下的歌词。附《招魂》歌词如下: 魂灵渺渺,歌以招之,周行示我,庶己来归。 东方之歌,东渡扶桑,望大海兮汪洋,休作神仙天际想十洲三岛总茫茫,愁人苦羁旅,为求名利发星霜。魂兮归来,千年大梦醒黄樑。 西极流沙,昆仑葱岭路途奢,春风常不度,玉门关外夕阳斜,如今休作公侯梦,定远谁夸。魂兮归来,莫迷烟柳路三叉。 南属蛮方,文身绺发俗殊常,五岭崇山人面起,须黔迨递路羊肠,三湘七泽招魂遍,泪酒汪洋。魂兮归来,云马风车认故乡。 北漠风寒,长城万里路漫漫,蓟门晓树芦沟月,激起思乡泪不干,谁凿燕山石,过客心酸。魂兮归来,尘缘解脱一身安。 中央德黄,忝油麦香是吾乡,春水桃花矶可钓,秋阴桐影月无凉。悦亲叔之情话,鸡忝乐无忧。魂兮归来,应许梦里诉衷肠。 陈砚发 丙申冬月于平江 参阅书目 平江县清巜同治县志》 巜岳州府志》、巜岳阳市志,大事记》 何光岳巜姓氏源流》 闻一多巜伏羲考》 巜湖广地理志》 巛楚辞集注》 赞赏 长按北京有专治白癜风的吗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
|